穿越时光的思政课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在灯光下静静陈列,纸页间沉淀着八十载岁月风霜。来自西湖区定山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们屏息凝神,跟随档案馆讲解员的脚步,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近日,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红领巾走进档案馆·档案馆里的思政课”在杭州市档案馆举行。近50名师生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档案说话: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
“大家请看这份1945年的《东南日报》号外,上面清晰地印着‘日本无条件投降’几个大字。”档案馆工作人员声音沉稳而富有感染力。同学们簇拥在展板前,轻声读着报纸上的文字,有的甚至不自觉地踮起了脚尖。
《家门口的抗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杭州档案史料展》成为这次思政课的主要课堂。展览以杭州地区抗战历程为主线,通过300余件珍贵档案,全方位还原了那段烽火岁月。
“原来保卫杭州的战役就发生在宝善桥!”定山小学五(6)班学生指着一张老地图惊呼道。随着讲解的深入,孩子们发现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概念,而是与脚下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真实故事。
互动体验:在游戏中触摸历史脉搏
“穿越时空 探秘档案”小课堂将活动推向高潮。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在展示由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搜集和整理的珍贵档案《杭州概况》时,在听到这份宽约10厘米、长约15厘米的手抄稿,每个文字不到2毫米时,大家不由发出阵阵惊呼声“哇,他们好勇敢呀!”“他们好有耐心,可以这样工整的写出这么多这么细的字!”;在知识竞答环节,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答,“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浙西抗战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受降仪式在杭州市富阳区哪个村举行?”一个个问题引发阵阵讨论声。
写给未来的信:二十年后的相约
活动尾声,同学们提笔给二十年后的祖国、家乡和自己写信,用最真诚的文字描绘着对未来的憧憬。“我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把杭州建设得更美”“希望二十年后的祖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以后要从事文字工作,让更多人记住历史”……这些满载着纯真与梦想的信件被郑重装入“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档案盒,由杭州市档案馆暂为保存。
“这是真正的时空胶囊。”杭州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二十年后,当这些孩子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我们将重启这份档案,让他们见证自己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历程。”
“档案+思政”:育人新模式的开创性实践
此次活动是杭州市档案馆创新打造“档案+思政”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馆通过三大路径全面推进档案赋能大思政教育:
在资源整合上,制定《杭州市档案文化联盟推进机制》,建立全市档案核心信息员队伍,以项目化形式推动市档案馆牵头、各级档案部门协同开展档案研学。如与富阳区档案馆联合打造的“如果档案会说话”研学活动,采用“档案讲解+实地游览”模式,已吸引300人次参与。
在跨界融合上,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推出“一眼百年 点档成案”研学项目,以《外国人眼中的杭州》老照片为媒介,邀请中外学子创作描绘杭城新貌的画作,并推出专题展览和书籍编研。该活动荣获2024年度全省档案研学展播案例。
在形式创新上,联合华数传媒推出“呼吸的档案”国际档案日主题活动,策划最美档案袋DIY、档案创意市集等体验项目;与专业剧院合作举办“倾听档案中的红色回音”主题宣讲会,同步开展线上直播、线下打卡活动。据统计,相关活动观看和参与人次已达137万。
历史照亮现在,现在启迪未来
夕阳西下,活动在孩子们的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但思政教育的种子已经播撒——正如带队老师说的那样:“这次的活动让同学们明白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英雄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成长。大家要努力学习,接过英雄的接力棒,继续前进、建设祖国。”
杭州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档案+思政”模式,让更多青少年通过档案了解历史、通过历史感悟使命,真正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教育目标。
当档案开口说话,历史便不再遥远;当思政融入体验,教育便真正发生了。这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等待二十年后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