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未成年人 > 热点新闻

杭州学生自主打造博物馆,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 2025-09-01 16:10:16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李芷逸

(原标题:《开学啦丨杭州学生自主打造博物馆,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这只清朝时期的空竹,转动时能发出‘嗡嗡’的声响,是我们特意收集来的!”今天(8月31日)上午,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江河汇校区的报告厅里,506班学生兰心蕙站在自己主理筹建的空竹博物馆内,用中英双语向同学们介绍展品。

今天,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2025学年开学典礼以“探寻身边的非遗,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主题,而这座由学生自主打造的非遗博物馆,成了最吸睛的“开学礼物”。

活动现场

走进占地约20平方米的空竹博物馆,数十件展品依次陈列:清末民初的彩绘竹制空竹、现代的塑料空竹,还有兰心蕙和弟弟兰光宸制作的“空竹技艺图谱”等。她表示,组建钱外空竹队花了近2年时间,还和团队成员一起整理空竹的年代和故事,解说词是中英双语反复打磨的——“要让外国朋友也能看懂我们的文化”。

开馆仪式上,兰心蕙带着空竹队现场表演。

“学习空竹不只是锻炼身体这么简单,它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要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更重要的是因为空竹让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兰心蕙边演示边用英语介绍。

钱外各校区的开学典礼上,非遗元素随处可见,而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成了共同的亮点。

活动现场

钱潮校区里,特色社团“龙魂武术队”的同学们手持“金龙”登场,鼓点落下的瞬间,金龙仿佛被注入生命。

905班陈铭涛拿着自己拍摄的温州永嘉麦饼制作视频,站上讲台用流利英语分享暑假的非遗寻访经历。陈铭涛边展示边讲解,还提到永嘉麦饼的历史。中英双语的切换自如,让非遗故事有了国际表达,也让在场师生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另一种模样。

潮涌校区的校门口成了非遗体验的“小集市”。

王叶子茶叶工作室的摊位前,学生志愿者正教大家点茶。陈馨可墨香潮涌工作室的同学们挥毫泼墨。墨香与茶香交织,成了最特别的“开学欢迎礼”。

开学典礼上,同学们还迎来好消息。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钱外学生迎来自主实践的“里程碑”时刻,钱外第100个学生工作室——陈蓁妍非遗工作室正式授牌。同时,学校和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合作,成为“非遗进校园”传承基地。“‘非遗进校园’传承基地”揭牌,标志着双方将开启深度合作。未来,非遗大师将走进校园开设体验课,学生也能走进活态馆近距离观察技艺制作,让“纸上的非遗”变成“可触摸的文化”。

若水校区的报告厅内,一场特殊的“时光课堂”开讲。“铁路王国梦想家”王哲带着1:87比例的杭州城站复刻模型照片,为同学们带来“跨越时光之旅——杭州城站变迁录”的分享。屏幕上,1937年的杭州城站老照片与如今的现代化枢纽形成鲜明对比。

活动现场

“让学生做非遗的主人,用他们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这才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 钱外书记、校长赵骎说,从学生自主建博物馆,到用英语讲非遗故事,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心里,“让他们既懂传承,又会表达,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