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荆斩棘的爷叔,燃起“乡村音乐季的夏天”

发布时间: 2025-08-22 16:29:56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应陶 曹坚

本期“地图坐标”:杭州建德三都镇文化乡集

有人成天运水泥,骑摩托运货时喜欢吼两声,慢慢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水泥哥”;有人临到退休,组个电声乐队玩一玩,打架子鼓、弹键盘,吹完唢呐吹笛子;有人边吹萨克斯边学录音和剪辑,下个目标是成为音乐制作人……

在杭州建德的三都镇,有这样一群“土著”,他们都是60岁上下,来自各行各业,却都十分痴迷音乐。山丘沟壑里藏得住晨雾暮霭,却藏不住那份来自心底的热爱。

近年来,随着“音乐特色乡镇”建设和文化特派员工作的深入,这群乡村音乐爱好者有了尽情玩音乐的机会。三年间,这个山区镇累计培养百余名草根音乐爱好者,他们共参与演出80余次,已经产出原创作品12部。

这个夏天,这群乡村音乐爱好者会燃起一个怎样的“乡村音乐季”?

水泥哥,爱唱歌

0822-4.png

曾建洪与儿子买的音响。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初次见到“水泥哥”曾建洪,是在三都镇梦想大草坪旁的路口。当晚,他的舞台首秀就在这附近。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摩托车的“突突”声混合着移动音响声逐渐清晰,他出现了。黝黑的脸庞上挂着热烈的微笑,身上穿了件解开了扣子的白色衬衫——这大抵是为了凉快。摩托车车头挂着的红色塑料袋里,装着当晚的演出服。

“第一次上台,我还有点紧张。”停好车,曾建洪不好意思地说。毕竟,他的“初舞台”就是和音乐专业的00后学生合唱,心里多少有些没底。过去20多年里,他靠着卖水泥支撑起了小家,如今儿孙绕膝,才稍有余力兼顾唱歌这个曾经看似没那么必要的兴趣,“学乐器既花钱也花时间。我还要干活,唱唱歌自娱自乐就好了。”

这些年他唯一为爱好买单的,就是随身携带的移动音响。这也是曾建洪的“小傲娇”:“我儿子知道我喜欢听歌,特意给我买的。”有了家人的支持,曾建洪唱得更“放肆”了。骑车送货,开着音响一路放一路唱;搬水泥累了,打开手机找首流行新歌学一学,换个心情。久而久之,“水泥哥”会唱歌在三都镇出了名。

“他唱得好呀,农村里谁家办喜事都会喊他去唱几首,热闹一下。”听到村民的夸赞,曾建洪又收起了唱歌时的自信,害羞地摇摇手说:“瞎唱唱。”

三都镇草根音乐爱好者金星(右二)、朱银标(右三)、曾建洪(左二)与00后音乐专业学生同台演出。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比起“出名”,让曾建洪更意外的是,年近60的自己竟然开始学起了专业的声乐课。此前,驻村的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听完曾建洪唱歌,当即决定选他作为村里的主唱代表,与专业学生搭档演出。最近几天,曾建洪空了就去专业课上练一练。短短不到一周,业余的曾建洪很快融入了专业队。

果然,节目一开场,曾建洪的嗓音迅速抬起了全场的热度。尤其是和专业学生默契的配合,让在场的村民感到阵阵讶异,又着实被惊艳了一把。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0后学生范晨天下台后,对这位临时搭档疯狂点赞:“您就是披荆斩棘的叔叔呀!下次我们再合作一次。”

“好,我回去找些你们年轻人喜欢的歌,练一练。”惜别了年轻的搭档,曾建洪没有留在现场继续看表演,很快换回了舒服的工作服,将衬衫和演出服装进塑料袋,向着停车场走去。

转头挥手告别,只笑着留下一句:“明天凌晨还要干活,先走了。”

老财务,当“白板”

0822-2.png

练习架子鼓的三都镇草帽乐队队长朱银标。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电声乐器的声音很震撼,和传统乐器不是一种感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20多岁小伙的朱银标,也曾受到过港台电声乐队的影响,想学但一直没碰上机会。

可练习没几天,他就被人说起了“闲话”:“天天吵死了”“一把年纪了,还学年轻人打鼓”……朱银标倒也没丧气,照着鼓面的大小,自制了一套鼓垫,尽可能降低音量,“练习效果自然是减半,但没关系,能玩就行。”

有人冷眼看戏,也有人被朱银标的坚持打动,于能江就是其一。他和朱银标相识在镇上的婺剧队里,一个吹笛一个打鼓,偶尔还互相教学。“老朱,你玩这电声厉害啊,带我一个?”

见有人有兴趣,朱银标在周霞的指导下,打起一个主意——向全镇发起“英雄帖”,组一支乐队!2023年初,草帽乐队组队成功。乐队就定位于“传统乐器+现代电声”的混搭风,配套了笛子、唢呐、二胡、电子琴、架子鼓、吉他等乐手,共计十余人。他们的首个任务,是为年底的村晚筹备一个节目——《又见山里红》。

0822-1.png

三都镇草帽乐队成立后,首次登台演出。受访者供图。

毫无疑问,这支平均年龄“60+”的乐队一上台,就成为了那届三都镇村晚的“当红炸子鸡”。就连被上传至网络的表演视频,也收获了不少网友点赞:“一群可爱的叔叔阿姨们,厉害!”诸如此类的演出,草帽乐队至今已参加了15场。

不过,乡村乐队的故事里也藏着“有聚有散”。草帽乐队成团2年来,能长期参与的人,仅个位数。不是因为矛盾,只因生活不易——老于和妻子为了生计,选择外出打工;年轻键盘手娄卓瑜忙于工作,偶尔才能参加;歌手老何有一副好嗓子,但也得替下一辈照顾外孙……

但朱银标并不丧气,而是笑着说:“我就是队伍里的‘白板’,缺了谁我来补。谁想回来,我们永远欢迎。”

老男孩,玩幕后

年轻玩架子鼓,退休吹萨克斯,还要学习玩幕后的“老小孩”,就是草根音乐爱好者金星。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一顶编织爵士帽,一身白T恤配了双小皮鞋,胸前的萨克斯擦得锃亮——今年65岁的金星绝对是个“潮人”。

他曾是“摇滚男孩”。“年轻时工作的厂里有一支乐队,大家下了工没事就会聚一聚。就像现在年轻人讲的,‘battle一下’(比拼一下)。”聊起青葱岁月,金星神采奕奕,“我当时是鼓手。我们乐队都很喜欢崔健,发了工资凑起来买他的磁带。”

既然年轻时玩的是架子鼓,为什么如今却吹起了萨克斯?“这并不矛盾。不同年龄段,喜好会变,但对于音乐本身的热爱不会变。”金星举起手里的萨克斯爱惜地擦拭起来。这是他的第二把萨克斯,比起初学时盲目讲究品牌,买这把时考虑更多的是合不合适。

近一个月来,金星总是会在音乐学校的排练结束后,特意绕道去看看专业录音棚建设的进度。“8月底,这个专业录音棚就会启用了。到时候,周边的草根音乐爱好者都能到这里录制作品。”金星的语气里透着期待,心里也早有了新目标:学习专业音频录制和后期制作。

金星(右二)、朱银标(右三)、曾建洪(左二)与00后音乐专业学生同台演出。潮新闻记者 曹坚 摄

这一想法,有“老小孩”不服输的心理,也有更长远的打算:“现在村里的音乐爱好者面临一个难题,如果离开专业老师,我们是不是就玩不了音乐?现在镇里给我们配了专业设备,要用起来,一定得先学会怎么玩。”

这个年纪,要从零开始认识录音设备、后期制作软件,难度不小。“慢一点也没事。”金星从容地说。

他的车上有本笔记本,本子上记录了每次上录音课的细节。从剪辑音轨的具体按钮,到录音设备详细操作,逐一细节他都明晰标识。外出闲暇时,他有空就会掏出本子复习,“慢一点”,却丝毫不懈怠。

当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让越来越多的人变得焦虑不安,或许我们会羡慕起这样一种“慢”的节奏,以及这群乡村“音乐人”的闲适和悠然。哪怕日子再平凡琐碎,哪怕双鬓斑白染上了风霜,总有一些稀疏的光芒,值得我们去燃一燃。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