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台州温岭来说,自然的“阳光”,是引爆“网红打卡地”的天然禀赋和旅游磁场;产业的“阳光”,是“追着太阳种西瓜”、经纬线里奔跑的现代农夫;社会治理的“阳光”,是包含“民主恳谈”在内的多项基层治理新探索。
近年来,杭州市临平区积极推进党建联建促共富,通过整合职能部门、辖区企业、村集体等多方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用、举措共抓、成果共享,促进农村实现跨村抱团发展,进一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刚刚过去的周末,来自杭州的游客姜泓屹刷新了对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海鲜夜排档的认识,“这种‘海鲜+音乐+市集’的奇妙混搭,让传统大排档瞬间变身年轻人的潮流地标。”
近日,走进位于台州市仙居县皤滩乡的中国(仙居)御史文化展览馆,只见互动大屏上,一位位古代仙居籍监察官员的形象跃然眼前,一条条家训引人驻足阅览。
与许多浙江的小镇一样,干窑下辖的9个村有三分之一是农业村,随着小镇工业化进程加快,“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凸显。转机源于一次大胆创新。
从环境蝶变到人心凝聚,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塘北村的实践印证了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党建引领是“定盘星”,群众参与是“源动力”,制度创新是“压舱石”。
今年以来,南浔区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独特优势,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突破口,结合青年统战主题,通过汇聚人才、打造项目、助农直播等举措,打造善琏镇“同心青合力”青创品牌,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南浔特色的乡创共富之路。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怡萍一样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潜力,选择回到温岭石塘,用创意和热情续写渔村的新故事。
嘉兴市嘉善县罗星街道鑫锋村曾是常嘉高速旁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近几年,却靠着爱“玩音乐”出圈,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村”。
今年以来,浙江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
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最后一公里”,文化特派员正给浙江城乡基层带来新风貌。一年多来,文化特派员们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1万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2.7万场次,组建近4000支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帮助派驻地增收2.5亿余元。
2022年起,在丽水市莲都区委、区政府的推动下,由大港头镇牵头,协调六个村采用“一核带五村、一艺兴三业”模式组团发展,以大港头村为中心,辐射五个周边村;以艺术为核心,带动油画产业、茶产业、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如今的舟山市嵊泗县黄龙岛,新变化像海浪般层层涌来:岛上年轻面孔比比皆是,一到周末游客便熙熙攘攘而来,比去年同期多了两成;新引入的50辆共享单车不光方便了游客,还让岛上的老人们学会了“扫码出行”;“菜篮子”工程让菜价直降三分之一,打个电话外卖疾速就到,各类沙滩和景点也在逐步开发……
7月9日,80余箱来自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惠荣家庭农场的新鲜槜李抵达阿联酋,这是嘉兴槜李首次出口,地方特色水果叩开了国际鲜果市场的大门。
今年6月底,温州市龙湾区泥蚶种质资源场转入正式运行。依托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该资源场已收集、保存各类活体种质资源150余份,DNA等基因种质资源1万余份,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泥蚶研究“宝库”。
近日,浙江省第三批“万企兴万村”行动实验项目正式发布,33个项目获授牌认定。而在之前公布的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中,浙江以7个入选项目领跑全国。
日前,全省深化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推进会在温州召开,会上发布5个方面50个全省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优秀实践案例。
日前,绍兴制定出台《携手共富·重点帮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以山区乡镇、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为重点,通过建立贯通市县乡三级的“帮镇、帮村、帮户”机制,实施产业赋能、项目招引、民生提质等举措,推动城乡区域高水平均衡协调发展。
7月7日至8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两山”理念20周年采访活动及新闻摄影研讨会在湖州吴兴区举行。
如何鼓励城市骨干教师主动向乡村“下沉”?2022年,温州首次推出名师“特设岗位”,将名师岗位固定设在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中。
近年来,“青年入乡”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高频词。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正以一系列创新实践诠释着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