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源纸会:机关巧思赢得满堂彩
(浦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说到抬阁,网络上有不少关于小萌娃参加抬阁巡游的短视频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们画着大花脸,有的呆萌地含着棒棒糖,有的瞪大眼睛不知所措,还有的因为长时间巡游体力不支竟睡了过去,怎么也叫不醒。
在金华浦江,重大节庆活动时有举行抬阁巡游的风俗,叫作浦江迎会。前不久,浦江人周兴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让这一古老的非遗项目再次受到关注。
曹源纸会是迎会特色
周兴光是浦江县杭坪镇曹源村人,别具一格的曹源纸会是浦江迎会中的重头戏。
迎会时,前有锣队、旗伞、执事等仪仗队开道,后有什锦班压阵,中间段就是人会、纸会或人纸合会,整支队伍由130多人组成,吹拉弹唱,锣鼓喧天,场面十分壮观。曹源村的特色便是纸会,也是全县在迎会中唯一采用纸会表演的村庄。
简单来说,人会就是由真人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在会桌上做动作,展开巡游。纸会则是由道具做成人物和动物。每张会桌由4名青壮年抬着或推着向前进,由1—2人在会桌内牵动拉线机关,使会桌上的人物、动物表演出各种动作。曹源纸会制作精良,动作灵巧逼真,远看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属“麒麟喷火”会桌。迎会时,麒麟的头部能上下左右摇摆,还能与面前的花球进行互动,看上去神气十足、威风凛凛。麒麟的口中还会时不时喷出焰火,引得观众欢呼惊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兴光就是那个坐在会桌底部操控机关的“神秘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周兴光看不见外面的场景,他的手和脚不停地操控着机关,“听到外面的欢呼声,我就能感受到人山人海的气氛,心里很有成就感”。
如今,周兴光已是浦江迎会的领头人。每每有巡游活动,他都会提前一遍遍检查道具、组织好人员。迎会时,他总是站在队伍的最前端,时刻关注着整支队伍的进程。看着一路上欢欣喜悦的观众,他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10年恢复12桌纸会
曹源纸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相传当地迎纸会是为了纪念九龙庵观音菩萨生日进行的一种祭祀方式,以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原先的曹源纸会最多时有12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后曾一度中断。到了1973年,曹源村开始着手恢复纸会传统。
当时,年仅11岁的周兴光因为爱好画画,也加入纸会制作团队。在老师傅的带领下,他逐渐掌握纸会制作和表演技艺。只可惜,当时大部分纸会已经失传,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到了2005年,村里开始全面恢复纸会。10年间,曹源村以周兴光为主力,将纸会恢复到12桌,成为全县会桌最多的村。“纸会内容几乎没有可以效仿和学习的,都靠自己琢磨。”周兴光坦言,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神话故事给了他很大启发,这从12桌纸会的名称就能看出来,分别叫作麟麟喷火、兰梅纺纱、童子拜观音、踏碓舂米、水漫金山、盘丝洞、磨豆腐、雷公打雷、八仙过海、狮王舞球、长坂坡、三打白骨精。
会桌下方有个1立方米的狭小空间,里面布满能让纸会动起来的机关。在这些机关辅助下,纸会栩栩如生。“磨豆腐”会桌上,一人添豆子、一人推磨,配合得天衣无缝;“三打白骨精”会桌上,孙悟空转动金箍棒,与白骨精激烈对打……
这些表演机关大多是周兴光精心设计制作的,他还结合现代条件多次对纸会工艺进行改进提升。原先的“麒麟喷火”是纸糊的,遇到下雨就会淋湿,影响演出效果。周兴光就用硬纸板剪成几百张鳞片并上色,再粘上一层透明胶带防雨。他还将原先的火药喷火改成液化气喷火,使用起来更方便安全。
广受欢迎期盼传承人
近年来,独一无二的曹源纸会多次应邀前往浦江县内外参加民间艺术表演以及文化走亲等活动。在金华市八婺十大民间精品艺术展、义乌市农民文化艺术节、千岛湖“秀水节”、衢州市“龙舞三衢”元宵大型灯会等重大节庆活动上,都有曹源纸会的身影。
在金华市八婺十大民间精品艺术展示中,曹源纸会被评为迎会金奖,“麒麟喷火”获单项优秀奖。活动中,周兴光既是制作者、表演者,还是组织者。2022年,他被评为浦江县首批乡村文化能人。
不外出参加活动的日子里,迎会的道具物品都整齐摆放在曹源村文化礼堂。平日里,周兴光时不时会去转转,看看哪里还需要修补和改进。“这些会桌用了多年,有些老旧,我设计了改良版的会桌花格,已经在东阳制作。”周兴光说,新的花格看上去更有品质感,很快就能与大家见面。
道具损坏或老旧了马上可以增补,非遗传承人的接班却没有那么容易。63岁的周兴光是村里擅长做纸会的手艺人中最年轻的一个,年纪最大的已经92岁。他期盼有年轻人对曹源纸会感兴趣,让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2025年04月08日,《金华日报》第07版: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