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嘉兴

走出“故纸堆”!解码嘉兴名人文化活化密码

发布时间: 2025-09-28 16:12:43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李茸 通讯员 杨波 郦宁宁

(原标题:红船观察丨走出“故纸堆”!解码嘉兴名人文化活化密码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著名传记小说《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

历史的聚光灯,似乎格外眷顾江南一隅的嘉兴。这片浸润着七千年马家浜文明与千年运河波光的土地,孕育出王国维、金庸、茅盾、丰子恺等数十位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大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记载的1800多位全国名人中,有条目的嘉兴人有99位,其密度与分量,令人惊叹。

名人文化是嘉兴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地域文化的鲜明标识。2024年以来,嘉兴以名人故居保护利用为抓手,深入挖掘弘扬文化名人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全力塑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嘉兴文化名人群像。

如今,嘉兴的名人文化早已超越建馆立碑的1.0模式,如空气般融入了城市的呼吸与市民的日常。嘉兴是如何做到的?答案,就藏在三位名人与一座城的当代对话中。

一场穿越百年的时空漫游,让丰子恺“万物可爱”

“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著名漫画大师丰子恺在散文中无数次这般深情诉说。

石门湾,就是桐乡石门镇。丰子恺在绘画、文学、翻译、音乐、书法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被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中国漫画之父。他的漫画早已家喻户晓,散文如《缘缘堂随笔》、音乐理论如《音乐入门》,乃至译著《源氏物语》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阅、历久弥新。

2025年是丰子恺逝世50周年,故居缘缘堂重建40周年,也是丰子恺的首幅漫画问世百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散文家、研究者们汇聚在嘉兴,共同见证丰子恺原创散文双年榜发布,2025丰子恺艺术周启动。这是嘉兴继去年金庸百年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项元汴诞辰500周年系列活动之后,又一重要文化活动和名人成果。

整个艺术周除了当天的主场活动外,还包括漫画展、线上沉浸式时光漫游、主题讲座、音乐会等13项活动。

类似这样的名人主题活动,在如今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出圈?这次艺术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穿越时空,与丰子恺共度一天,会是怎么样的感受?线上沉浸式时光漫游联动持续13个小时,通过接力直播和跨城互动的形式,用户得以沿着丰子恺的人生轨迹,实时感受画家、散文家、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下的创作心境。这种突破传统的“时空漫游”,让“万物皆可爱”的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丰子恺艺术周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丰子恺艺术周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展览展示,而是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设计,让观众成为“时空旅人”,在与大师的虚拟对话中完成自我观照。

丰子恺一生历经动荡,却始终以笔为媒,传递着优雅坚韧的生活态度。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淡泊平和、大道至简的美学理念,恰恰为当下浮躁社会提供了一剂精神良方。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转译,这种精神力量得以跨越时空,精准触达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

事实上,嘉兴、桐乡打磨丰子恺文化品牌已历经多年积淀。通过持续举办各类赛事、展览,开发文创衍生品,这座城市正在探索一条名人文化活化的创新路径。其核心逻辑在于:让历史名人不只是被纪念的符号,而是成为可对话、可参与、可感知的文化IP。

可见,高质量打造嘉兴文化名人群像,既要让名人的精神从历史中走到当下,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发生真实的连接,进而产生化学反应,成为鲜活、可参与、能与当代人对话的文化IP。又要以名人重要时间节点、奖项、活动等为契机,借助全媒体矩阵与跨界传播,推动文化名人成为“顶流”,进一步扩大城市音量。

一台话剧激活百年精神,“平湖后生”与Z世代共鸣

“不虚此行,期间还有感动落泪。一代英才,就这样和我们这些平湖后生隔着时光相遇了。”今年9月,话剧《后生》落幕时,一位年轻观众在小红书上留下这段动情文字。这部为纪念李叔同诞辰145周年创作的原创剧目,从平湖市文化馆一路演至上海美琪大戏院,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李叔同祖籍平湖,是中国近现代重量级的艺术先驱、教育家、高僧,在音乐、绘画、戏剧、书法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平湖后生”这四个字出自李叔同23岁时自己篆刻的一枚印章。他一生用了两百多个名号,在他众多署名中,“平湖”二字成为他伴随一生的情结符号。

话剧《后生》的突破之处,在于将李叔同从神坛请回人间。舞台上的青年李叔同不再是不苟言笑的大师,而是一个会迷茫、会挣扎、在旧世界与新思潮间奋力前行的普通青年。这种“去光环化”的叙事,反而让当代年轻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01.jpg

话剧《后生》在上海上演。共享联盟·平湖供图

其学生丰子恺的评价精准勾勒出他的生命轨迹:“李先生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做和尚,像个高僧。”这种“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人格特质,正是“平湖后生”品牌的精神内核。

在平湖方言中,“后生”既指青年李叔同,也寓意着每一个不负时代的奋斗者。正如平湖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希望引导年轻人思考,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凡事认真、勇猛精进’的精神。”

李叔同已成为平湖穿越百年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近年来,平湖围绕李叔同IP推出一系列创新实践:联合拍摄纪录片《李叔同》,打造“平湖后生”城市文化品牌及六大子品牌和21个项目,并依托“叔同艺术季”开展书画联展、长亭市集等15项美育活动,持续激活青春活力。

围绕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嘉兴在名人题材文艺精品创作上创新探索了各种形式,如舞剧《秀水泱泱》让王会悟的故事舞动国家大剧院,舞蹈诗剧《何以相逢》再现徐志摩的诗意人生,电影《丰子恺》通过荧屏触达更广泛受众。当传统文化破圈传播,名人精神便真正实现了从历史资源到城市动能的转化。

一座小镇的文学宇宙,余华笔下世界照进现实

“坐上一艘突突直响的轮船,在一条漫长的河流里接近了那个名叫孙荡的城镇。”余华的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孙荡,原型就是海盐沈荡。

余华被誉为中国当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读者。他的童年与少年都是在海盐度过的,余华曾多次谈及。如今,这片给余华带来无数创作灵感的土地,正上演一场文本与现实的奇妙交融。

2022年,余华受聘为海盐县文化大使,沈荡镇抓住这一机遇,发布“余华文学地图”,串联起小说场景与古镇街巷,让游客“走进书里”;以“书里文城·醉美沈荡”为主题进行改造提升,将年轻人“文化打卡”的情感需求作为文旅发展的方向。

如今,漫步在沈荡1500米长的老街上,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建筑依次排开。当福贵走过的石板路、许三观念叨的医院门诊楼真实呈现在眼前,文学与现实之间的次元壁被打破,令人顿生一种时空交叠的恍惚之感。

胜利饭店。共享联盟·海盐 供图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经典场景,如今成为沈荡胜利饭店的招牌套餐。每天排起的长队背后,是年轻人对文学场景的情感消费。正如一位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这里吃炒猪肝,品的不是味道,是许三观身上那股乐观的劲头”。

更年轻的表达在谷仓文化产业园上演。老谷仓改造的书店里,年轻人点一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特饮,手持《文城》在书墙前打卡。社交媒体上,“在余华故乡当一天小说主角”成为流量密码,文化打卡从观光行为升华为情感认同。2024年沈荡镇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4%。

余华与海盐的关系,正如鲁迅与绍兴、沈从文与湘西,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故居保护或景观复制,而是构建了“文化IP-文旅产品-产业集群”的完整转化链条。

嘉兴也正在将这种模式系统化:通过文学场景实景化、文化消费情感化等,将名人文化转化为发展动能:当年轻人因为一本小说爱上一座小镇,当文学人物成为在地生活的精神符号,文化软实力便完成了向经济硬实力的华丽转身。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