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温州

半世纪风雨见证,为何这座亭总在晨光里?

发布时间: 2025-09-24 17:09:51 来源: 中国文明网微信公众号 作者 杨荃

(原标题:文明中国·浙江 | 半世纪风雨见证,为何这座亭总在晨光里?)

提起红日,你会想到什么?

同名的小说?经典的旋律?还是忙碌的我们总在不经意间错过的动人风景……

在浙江温州,有一座亭子,正以红日为名。从五十余载风雨中走来,只见其间熙熙攘攘,沐浴着晨光如画,感动了万千人心。

01.jpg

红日亭外景。温州市文明办供图

灼灼其华,伏茶藏着什么密码?‌

红日亭,因何命名?

它的诞生,源于朴素的善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退休老人出资出力,建了一座水泥凉亭。亭子坐西朝东,每天可见红日冉冉升起,故名“红日亭”。那年夏天,只因不忍看到过路的人们舀河水生饮,老人们便烧起了第一壶亭里的免费伏茶,供大家解渴祛暑。

伏茶免费,何以延续?

昔日,每当煤炉咕嘟,茶桶见底,红日亭的茶叶、米面全靠街坊“众筹”;如今,‌伏茶的配方,不仅有夏枯草、茯苓等十余味中药,更以“透明捐赠”为底料,电子LED屏实时滚动着数额不等的每一条捐赠信息。谈起这样的“透明口袋”制度,红日亭的志愿者们告诉记者,“于我们而言,‘透明’是生命线,公信力是根本。”所有收支公开透明,有据可查,每份餐饮的质量也必须有保障,从原料采购到制作成品,每一环节都不含糊。2022年,红日亭申请注册成为社会团体法人(慈善组织),开始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小小一座亭,更像是温州人的信用考场,大家你一言我一行,共同写下属于文明最本真的答案。

从砖瓦棚到仿古廊,红日亭数迁其址,因涉及所在地环城东路的提升改造,温州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多次牵头为其精心规划恢复重建,最终坐落在位于市中心的华盖广场,“依偎”着一棵茂盛的大榕树。榕树是温州的市树,榕树下也是温州百姓习以为常的纳凉处、最贴近人心的生活场景。这里的茶汤煮着时光,杯盏盛着故事,一棵树一座亭,早已化身温州的道德地标。亭下那株火焰一样的山茶花,被岁月洗去了嘈杂与浮艳,但见灼灼其华。

四季更迭,这里怎么全年无休?

“知道这个亭子,为什么一直没改名吗?”一位常来这里的老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人们,每天总是准时出现,一年四季,看到他们,我们就感到温暖。”‌

夏天送伏茶,冬天熬粥,清明做饼,端午包粽……红日亭的“爱心菜单”全年无休。善举“卷”起来了?

“我们服务的创新,其实始终是围绕着‘大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发现很多人来到这里,不仅为了喝一碗粥,于是便自然而然从‘物质供给’延伸到了‘精神陪伴’”。‌

就这样,从饮食供给扩展到理论宣讲、结对帮扶、捐资助学、应急救援、爱心驿站等,红日亭的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多姿多彩,来这里的人,也络绎不绝。说起这里的故事,他们侃侃而谈。

原来,早在古时,温州山间路亭,夏天就总会免费供应伏茶,一年四季还挂着几双草鞋,任人免费穿戴。赚了钱的温州商人,也总会为乡里修桥铺路造亭。“世长势短有势不可托势,人多仁少为人必须存仁”。发祥于温州的永嘉学派,正基于此,提出“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义利统一观。今天,红日亭的这份温暖,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明的诠释。这里的志愿者和受助者建立了深厚感情。通过更系统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困难,红日亭的志愿者们还邀请了退休干部、教师等,用温州话、家常话开展“微党课”“理论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古至今,文化的根脉,越扎越深,越传越远。四季更迭,红日亭的陪伴,常驻身边,全年无休。

盈盈善意,半世纪后怎样赓续初心?

50余位常驻志愿者中,年纪最小的62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68岁。每天凌晨就开始准备,在工作量与体力的平衡间,“银发”志愿服务队的坚持,令人动容。

02.jpg

红日亭志愿者制作免费早餐。温州市文明办供图

“大家都是自愿的,做好事让大家心态都很年轻,心里都很高兴。”2020年,根据红日亭的故事改编成的电影《温暖之城之红日亭》通过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影片中,女主角高春梅的原型正是红日亭的孙兰香。网络平台的影评中,有一位观众,曾这样写道:“观影当天去了红日亭,见到了影片的原型人物孙兰香阿姨,她在讲述曾经遇到的困难时,脸上一直带着笑容,这是很难想象的。提起是否考虑放下或是离开,年逾古稀的孙兰香笑着低下头不说话,有些哽咽,然后抬起头说:‘我舍不得离开’”。

最是平凡动人心。“有很多夫妻档、父子兵、祖孙团,都加入了我们,一起做好事,成了这里家风传承的一部分。”红日亭的志愿者们告诉记者,现在每到周末、寒暑假,来自温州各个学校的学生都会来到红日亭,送伏茶上街或帮助施粥,企事业单位的年轻人也常常参与其中,看望老人、关爱孩子、关心退役军人……为了让善意不断延续,红日亭也在坚持创新着管理方式。“我们在慢慢拥抱数字化。”志愿者们告诉记者,红日亭已开通了线上捐款渠道,他们也开始学习使用微信群等来协调志愿者活动、发布需求信息,提高效率。

真正的快乐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赓续初心,是更好地让每一份爱都实实在在地传递到需要的人手中,让盈盈善意反哺瓯越大地。日复一日,走过半世纪的红日亭,正因此,依然年轻。

代代传扬,一座亭前汇聚什么力量?

“红日亭,每天都很热闹,大家特别有干劲!”这些年,红日亭的志愿者人数已从开始时的个位数增长到现在固定参与的50+,不计其数的市民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多年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多次组织中央媒体等来到温州市鹿城区,对以“红日亭”为代表的免费伏茶点现象开展专题调研,“更多的是希望红日亭的服务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里的志愿者们至今记忆犹新。

03.jpg

红日亭端午节爱心活动现场。温州市文明办供图

“正能量九州传递,好作风千载继承。”红日亭前悬挂的对联,是这里的人们不断践行的目标。以红日亭为示范引领,龙湾“状元亭”、瓯海“爱心亭”、瑞安“云江暖心亭”、乐清“聚善阁”、永嘉“红长廊”等不断涌现,构成了温州特有的“善亭”现象。目前,温州已形成具备86个伏茶点的“爱心鹿城联盟”,全市伏茶点开设至12个县(市、区),总数超过3000个,更让这份清凉善意跨越地域界限,延伸至杭州西湖、丽水景宁、福建福鼎等地。

2017年2月,温州市红日亭道德风尚奖颁奖典礼举行,9名市民获得奖励;次月,红日亭入选由中宣部命名的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红日亭的成长历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的时光缩影,彰显着共建共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数十年来,红日亭不仅温暖了无数人,更带动了整个城市的文明风尚,形成了善行循环的道德生态链。如今的温州,“寻找美丽”公益行动、“一杯水”活动、“爱心冰柜”等公益慈善项目层出不穷;“随手公益、日行一善”的理念也被延伸至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关爱,150家户外劳动者驿站、20家爱“新”餐厅、100家爱“新”理发店等资源上线高德地图……温州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总结和推广‘红日亭现象’,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其中,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更深厚、更持久的向善力量。”

又是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在红日亭的牌匾上,志愿者们在忙碌中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善行。用最持久而直白的方式,燃亮了城市文明之心,诠释着文明实践为人民、暖人心的深意。半世纪的风雨作见证,这座亭,总在晨光里。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