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晾衣杆做成云头纹,老街巷里开出网红小店,杭州二十三坊即将焕新亮相

发布时间: 2025-09-23 10:26:37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习记者 王伊灵 记者 金檬 杨晓轩 通讯员 王恒泽 倪可祎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白墙黛瓦映着秋光。

国庆中秋假期将至,想要品味老底子的杭州,二十三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十三坊坐落在南宋皇城根下,有着杭州老底子的人间烟火和市井风情。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改造和更新,二十三坊将于9月28日焕新亮相。

晾衣杆做成云头纹,精致藏在细节里

在老杭州心里,二十三坊是杭城市井气息浓郁的地方,也是“家门口能拉家常、井边能捶衣裳、巷口能聊半天”的生活场。

“既要有市井的热闹底色,又要兼具整洁与美观,这是二十三坊城市更新项目的理念。”9月22日,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党委书记潘昀告诉记者。

这份心思,被藏进看得见、用得上的细节里。

晓霞弄的晾衣杆,曾是影响街巷规整的一大难题。

坡上几户人家要晾衣,不锈钢杆子配着铝罐,燃气管道的槽钢黑乎乎杵在巷口,看着不够美观。

能不能既好用又好看?

街道和社区从明代《桃源仙境图》中找灵感:“既然叫晓霞弄,就得有朝霞的样子。”

几轮讨论后,方案确定:槽钢被改成了像“华表”似的景观柱,画上群山、祥云,再添半轮刚升起的红日,“晓霞初现”的意境一下就出来了;晾衣杆的杆头做成祥云造型,主色调选了白、土黄,再添一点红。杆子用深色,既不抢绿植的风头,又和老巷的青砖灰瓦搭得刚刚好。

改造后的晾衣杆。记者 金檬 摄

“得先让大家用着方便,再让空间看着舒服,顺便把文化悄悄装进去。”文化特派员潘守卫说。

巷子里的二十四口老井,也被细心修缮。南宋传下来的“状元井”最受欢迎,每到考试季,总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沾沾喜气;而许多街头的巷名,都是热爱书法的居民亲手写的;走到中山南路,出了鼓楼往南走200米,还能看见“彩楼欢门”:大店搭大景,小店搭小景,仿佛来到了宋朝的热闹市集。

改造后的状元井。见习记者 王伊灵 摄

居民抬头看见熟悉的老瓦片,心里踏实;年轻人低头拍出氛围感照片,忍不住发朋友圈。传统与时尚,就这么融在了抬头低头间。

“希望住在这里的居民,来到这里的游客,都是开心的。”潘昀说。

网红小店配上新业态,“二十三坊”正在出圈

这里的改变不止于“面子”,更在“里子”。在改造的过程中,二十三坊迎来业态升级,老街巷里开出了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晓霞弄是上吴山的登山之路,这条巷子最先迎来改造。改造后,几家新咖啡店的入驻,一下子人气就来了。山梯步道旁摆上了小桌子,天气好的时候,年轻人抱着咖啡杯坐在店门口打卡拍照,小猫悠闲地趴在门口。

晓霞弄。记者 杨晓轩 摄

今年年初开的披萨店,更是凭借着接地气的门头和地道的风味圈粉。老板是住在这里几十年的老街坊,之所以选在这里开店,是看中这里“闹中取静、人情温暖”的氛围:“我生活在这里,也想参与这里的生活。”

“这大概是杭州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了。”一位专程来买披萨的游客感叹,“商业和生活气息结合自然。昨天来没买到,今天下班早,特意又赶过来一趟。”

晓霞弄的新店。记者 杨晓轩 摄

今年7月,国风茶饮品牌“闲吉”的旗舰店也在这里落了户。店面是老古建筑改的,木梁、灰瓦这些老元素都留着,推门进去却是新中式的雅致。“周末生意很好,能卖七八百杯。”店员说。

现在逛二十三坊,嘴馋了不用愁:想尝地道杭帮菜,“新周记”的酱鸭、东坡肉能让你吃到满足;想喝杯茶歇一歇,“闲吉”的径山茶回甘悠长;要是想打卡米其林,“水墨徽”“王日顺号”“小劳馄饨”,又能品出老巷的精致。

在这里开了二十多年杂货店的毛阿姨,看着眼前的热闹,笑得合不拢嘴:“这两年变化太大了!以前没这么多人,也没这么多新店,现在周末和节假日,街上人越来越多,都成游客打卡地了!”

传承瓦肆文化,老坊巷的新生机

走在十五奎巷,与武状元来一场现场PK;在晓霞弄与光影互动,穿越时空体验“宋韵雅事”;在熙攘的人群里与“古彩戏法”偶遇,一招“仙人摘豆”让人梦幻迷离……

9月28日,二十三坊将焕新开街。

“开街活动中,街区设置了十个体验点,可沉浸式互动体验瓦肆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结合。”紫阳街道工作人员介绍,活动将复原部分南宋瓦肆场景,街头杂耍、说书唱曲,游客转角便能与历史邂逅。

比如,在瓦肆戏台上演绎相声、评书、宋韵白话等曲艺节目,佐以宋代市井生活中的语调、语态,将二十三坊从宋代至今的烟火变迁、人文轶事娓娓道来;街头上演宋时盛行的传统杂技,“顶缸”“踢碗”等绝技绝活让游客置身于北宋坊巷的热闹场景中,感受鲜活的千年非遗记忆。

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打开”二十三坊。领取一本通关文牒后,前往23个坊巷章集章点,获得盖章后可领取文创产品。

十五奎巷。记者 杨晓轩 摄

二十三坊地处南宋皇城遗址核心区,由十五奎巷、城隍牌楼、四牌楼、白马庙等二十三条相互勾连的坊巷组成。南宋时期,这一带紧邻皇宫和六部官署,居住着官员、商贾和文人墨客,商业繁荣。

这里的每一条巷子都记载着鲜活的历史,比如城隍牌楼曾设大府寺、将作监等官方机构,十五奎巷曾是南宋的繁华聚集地。

瓦肆,相当于宋朝的市民文化娱乐中心。二十三坊在南宋时期就是瓦肆集中地,每天上演着各式曲艺杂耍。

“更新后的二十三坊特别注重复活这一传统文化形态。”潘昀说,十五奎巷特意打造了一处“瓦肆遗风”,这里展出了瓦肆文化介绍,像一个小型博物馆。门口还搭建了一个戏台,定期演出曲艺,营造宋时的市井氛围。对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让老坊巷更有文化味。

“彩楼欢门”。记者 杨晓轩 摄

如今的二十三坊,老瓦片还沾着市井的烟火,新店面又透着新鲜的活力。

这里老杭州的底蕴还在,新滋味的热闹正慢慢生长。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