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土上长出美丽乡村 定海马岙团结村涅槃重生
(原标题:《峥嵘回响 | 焦土上长出美丽乡村 定海马岙团结村涅槃重生》)
海风掠过定海马岙街道团结村的青砖黛瓦,徘徊在唐家街一面斑驳的旧墙前。墙上裂痕如刻,深浅不一,像是岁月留下的凝固的伤疤,默默诉说一场灼心的劫难。81岁的村民唐国胜立于墙下,眼眸里泛起泪光——
85年前,日军在这里放了一场大火。黑烟蔽日,烈焰噬村。那段惨痛记忆,被称作“火烧景陶”,深深烙进马岙人的集体记忆。
景陶,是马岙的旧名。抗战时期,这一带活跃着一支抗日游击队,他们传播抗日火种,组织乡民奋力抵抗。1939年6月23日,日军侵占定海。次年秋,为肃清日趋活跃的抗日武装,加强对定海乡村的控制,日军发动了“清乡大扫荡”。恐慌如潮水般淹没了村庄,村民仓促收拾躲入深山。唐国胜的姑妈因未能及时逃离,藏于家中,成为这场灾难的目击者。
1940年9月27日,本应是宁静如常的清晨,却被日军的枪声与嘶吼撕碎。一队日军闯入景陶乡李家自然村,无端指控2名引路村民与游击队有联系,还以罚跪、棍打、威逼等方式逼问游击队下落。见拷问无果,日军恼羞成怒,下令纵火烧屋。
他们在屋内堆起柴草棉被,以喷火枪引燃。霎时间,浓烟翻滚,火舌窜上屋檐,连成一片翻滚的火海。“大火从早上八点烧到下午两点,定海的半边天都是红的。”讲述这段往事时,唐国胜的声音仍难以平静。
“火烧景陶”旧址。通讯员 柴莹莹(下同)
这场后来被称为“火烧景陶”的惨案,是日军占领舟山期间,纵火焚毁民居数量最多的一次——
1人葬身火海,2人被打致伤,7个村庄化作废墟,792间平房、159栋楼房焚为焦土,211户村民无家可归,被烧毁的家具、存粮、农具等不计其数。
岁月流转,当年火场痕迹大多湮没于时间,唯有唐家街一门楼旧墙仍肃立于此,以“侵华日军火烧景陶遗址”之名静默见证。墙面之上,火焰熏燎的墨色印记,仍清晰可辨。
“我们这里是历史的发生地,既要讲好过去的苦难,更要把悲痛转化为前行的力量,让村子变得更美,让村民过得更幸福。”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唐光明语气坚定,眼中亦有欣慰。
如今的团结村,已经是定海美丽乡村的代名词。
放眼如今的团结村,儿童游乐场上回荡着清脆的笑声,休闲广场常见老人聚坐闲话,老旧民居变身非遗工作室,新建的骑行驿站吸引八方游客……每逢周末或假期,团结村总是人流如织。“现在一提定海的美丽乡村,大家都会说起阿拉团结村!”唐光明笑起来,眼里有光。
历史从未被遗忘,希望始终顽强生长。从焦土中重生的美丽乡土,每一块青砖都记着过往,每一缕炊烟都飘着新生,每一个人的笑容里都藏着对和平真挚的守护。
市民游客打卡团结村。
就像那面旧墙与身边新屋并肩而立,海风依旧轻拂,翻阅着团结村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