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宁波

余姚“生命影像”公益项目两年为1500多位老人拍摄珍贵影像

发布时间: 2025-08-07 17:02:46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陈醉

叶玲兵在李可钦老人家里拍摄,记录百岁老人的生活日常。 受访者供图

“嘟嘟嘟……”

在余姚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我见到余姚“生命影像”公益项目负责人叶玲兵时,他正拿起响铃的手机。

“叶老师,最近有空吗?想找您拍个照片。”电话那头透着期待。“尽管来,有求必应!”叶玲兵爽快应下。三分钟对话,老人简要说明需求,叶玲兵边听边记,一个拍摄约定就安排好了。

“走!来活了。”挂断电话,叶玲兵拎起相机,喊我一起出发。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作为这个“生命影像”公益项目的特殊成员,跟着叶玲兵为近200位老人拍摄影像。而在他运作项目的2年多时间里,已经为1500多人提供服务,项目也得到了余姚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

听懂“没说出口的念想”

我坐上叶玲兵的轿车,一眼便注意到后座塞满了相框、灯具、折叠背景布等摄影器材。我们来到一栋灰白居民楼下,叶玲兵熟练地从后座拽出设备,我也赶紧抱上灯罩,一起搬运器材。

今天的“订单”客户是95岁的胡玉球老人。我们爬到二楼转角,便看见老人坐着轮椅等候在门口。她身穿一件粉红条纹的针织衫,银发梳得一丝不苟。“阿妹你看,我特地换了件‘年轻色’!”她笑着说。

我们进入客厅开始布置场景。叶玲兵半跪着调试镜头,我则负责调整灯光、反光板。“左边灯太亮”“右边角度不对”“再抬高一点反光板”……在他的指挥下,我来回挪动道具,反反复复。

“拍得年轻点!”胡玉球轻声提醒,脸上带着一丝羞涩。5年前的一次意外让她坐上了轮椅,生活不便,她许久未能好好记录自己的模样。“儿子帮我拍的照片不太漂亮!”她说。

正式开拍,叶玲兵无比耐心和细致:“阿婆,头不要太歪!”“手轻轻搭在腿上,放松,看镜头就好……”他时不时抬头确认阿婆的状态,觉得光线还不够完美,来来回回十几分钟后,我终于听到快门“咔嚓”一声响。

拍完照片,叶玲兵现场修图、打印、装进相框,双手递过去。胡玉球接过相框,有些激动:“这就是我70岁的样子啊!”她的手指轻柔地抚过照片,一遍又一遍。

这一幕让我瞬间理解了叶玲兵刚才所有的“折腾”。

“一张照,圆的是一个梦。”返程途中,叶玲兵回忆起最初,他只是帮老人义务拍拍证件照。一次公益活动中,一位老人央求他帮忙拍一张“装在大相框里”的照片,也就是“遗照”,让他深受触动,“生命影像”公益项目随之诞生。

叶玲兵说,每个老人心愿不同,有人想要年轻10岁,有人偏要留着皱纹。“最难的不是技术,是听懂那些没说出口的念想。”他忽然摇下车窗,任夏日炙热的风灌进车厢。

几分钟的视频拍了半个多小时

在叶玲兵的网盘里,存储着大量的视频影像资料,16TB的网盘如今只剩下1%的余量。

休息时,我逐一翻看,倾听老人们的声音:“儿子啊,再忙也要好好吃饭!”“最骄傲的是把仨闺女拉扯大,都上了大学,现在多有出息!”“得讲讲修水库!让后辈知道他太爷爷有多威风”……

“有老人想录,我就帮他录,存下来,留给子女。”叶玲兵解释道。每一个影像都生成二维码,印制在相框上。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凤山社区,有老人约他去录制“心里话”。

当我们抵达时,我看到现场竟然来了近百位老人。“幸好,我带着一位摄影师一起干。”叶玲兵说。这个项目从最初的夫妻档,已经扩展到现在6名专业摄影师和10余名热心志愿者。可看到今天这架势,他觉得两个人恐怕都来不及。

“拍照、修照、打印,拍视频,一天每人最多能拍20多个,尤其是拍视频,特别慢。”叶玲兵说。

这让我心生好奇,几分钟的视频究竟要拍多久?很快,我便有了答案。

73岁的谷霞凤老人站在镜头前,还没开口,眼眶就已经湿润了。我手忙脚乱地翻找纸巾,叶玲兵却已迅速从衣兜掏出纸巾递上去。细心的准备背后,是因为他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场景,他说:“老人录制最想说的话,甚至是百年之后留给孩子们的嘱托,难免会动情。”

谷霞凤老人想说的话很长,录完一遍后,她突然拍着大腿说:“我忘记给孙女录话了,不行不行,重来!”

叶玲兵再次按动相机,老人录完后又说:“没给儿媳妇留话,她会生气的!”只能再次重来。来来回回数次,花了半个多小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叶玲兵所说的“慢”。我扭头看他,他仍一丝不苟地调整着拍摄角度,如同第一次拍摄那般认真。

“当孩子点开视频,看到父母跨越时空的叮咛,会有多感动!一想到这儿,我就觉得半分都不能马虎。”叶玲兵感叹道。如今,他有一个新的愿望——建立一个电子影像档案库,以便在老人或其家属有需要时,调取老人留下的影像。

然而,挑战也显而易见:资金如何保障?档案库由谁来管理维护?还有许多问题,都有待叶玲兵和他的团队慢慢探索。

老人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

叶玲兵的镜头,捕捉了无数平凡又珍贵的“独白”。在南雷社区,一个普通的拍摄日里,一个特殊的“订单”找了过来。

记者为老人拍照。 通讯员 高嘉鸣 摄

那天,我和叶玲兵正埋头布景、拍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颤巍巍走过来,还没站定便焦急开口:“能不能帮我复原照片?”

疑惑间,老人摊开手掌,用手绢包成的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一张一寸黑白旧照。照片边角已磨损,照片上的人物面容模糊不清。

“这是妈妈留下的唯一照片,这些年我一直贴身带着!”老人名叫宋祖绵,今年83岁。他声音哽咽,眼中满是思念。

我小心地从他手上接过,让叶玲兵试着翻拍和扫描,但依然很模糊。“试试AI软件修复?”我在一旁提醒。经过20分钟的努力,虽然照片中的面容变得清晰,却显得过于“数字”,不太真实。

“看来只有手工来做了。”叶玲兵连续伏案描摹了三个夜晚,用细如发丝的笔触,一点点为照片补色,直到相片上,母亲对儿子重新露出微笑。除了修复,他还用AI让老照片“动起来”,制成小视频,配上母亲的声音:“天气变冷了,要好好保重身体,按时吃饭……”

当宋祖绵老人看着屏幕中“复活”的母亲,忍不住轻声唤出:“姆妈,我太想你了……”

这一幕勾起叶玲兵深埋心底的一个故事。就在3年前,叶玲兵的姑父因病突然离世。翻遍手机与相机,他却找不到一张姑父单独的正面照。叶玲兵一时错愕。他与姑父感情深厚,常带孩子前去探望,记录了那么多生活的片段,却唯独遗漏了姑父的单人照。

“越是亲近,反而越容易忽略,其实最好的拍摄和记录者是身边的人。”叶玲兵感慨道。那天,我和他在工作室墙上新添了一句话:“我们总在记录远方,却忘了给身边人留影。”

在这之后,每次有子女为父母“下单”,他都会建议:“哪怕是父母做家务,或者跟你聊天也好,拍下来,一年一个视频,串联起来就是一生。”2023年,叶玲兵牵头制订了一个《失能老人情感守则》,呼吁家属定期为老人录制生活影像、保存手写信件。“有些子女觉得给钱买礼物就够了,但老人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

在数码时代,最珍贵的快门或许不在专业相机里,而在我们望向亲人的目光中。我总在想,叶玲兵“生命影像”项目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记录本身,它唤醒的是更多家庭守护“在一起”的珍贵时光。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