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借“潮玩”破圈,海宁企业给玩偶穿上国潮服饰
云肩搭配旗袍娃衣。记者 褚晶君 摄
宋锦旗袍搭配传统花卉纹样的云肩、红金配色的香云纱马面裙、色彩艳丽的宋锦背带裙……如今,国潮玩偶的“娃衣”有了非遗纺织的“高定款”。“这些国风‘娃衣’采用的面料都是我们企业自己设计研发。”位于海宁市长安镇的海宁市钱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鸣一介绍,谁能想到,今年5月刚推出“娃衣”仅一周,就带火了企业生产的国风面料,仅7月销量突破7万米,同比增长30%。不仅如此,企业的娃衣、香包、发夹等文创产品也被浙江省非遗馆看中,带来一笔30万元的订单。
娃衣,即给国潮玩偶穿着的衣服等配件。从新中式旗袍到日常休闲外套,企业为国潮玩偶定制了六款服饰样式,款式形式则以Labubu尺寸为原型,满足了年轻人为玩偶打造不同造型的需求。“这其实是我们依托高端国风面料开发非遗文创的延伸,”胡鸣一表示,企业核心业务是生产绫、罗、绸、缎等高端真丝面料,应用于服饰、家居装饰及艺术品领域。
近年来,伴随国潮玩偶风靡,年轻人中间流行起给娃娃定制“娃衣”。“我们意识到,‘娃衣’可能会成为新兴文创赛道。”在胡鸣一看来,制作“娃衣”,是企业一次赶时髦的尝试。制作初期,企业利用面料余料打版设计,核心目的是借势潮流,推广非遗纺织技艺。
马面裙娃衣。记者 褚晶君 摄
面对市场上众多的“非遗娃衣”,钱数纺织的产品凭借独特材质脱颖而出。记者用手抚摸了香云纱马面裙,质地轻薄、柔软,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面料呈现出由绞罗技术织就的精密孔眼结构,类似于渔网状外观。“这正是‘绫罗绸缎’中的‘罗’,”胡鸣一揭示其轻盈透气的奥秘,“独特的绞孔结构大幅提升了透气性,是理想的夏季服饰面料。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娃衣严格采用100%真丝绞罗,由自有专利技术织造,堪称非遗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结晶。”
非遗面料。记者 褚晶君 摄
胡鸣一介绍,罗的织造工艺极为繁复,传统上依赖半手工织造,日产量仅6至8米。“其难点在于经线需像扭麻花般不断扭转,而纬线保持平行。由于所用蚕丝丝缕纤细,普通织机高速运转下断丝频发,因此迟迟难以产业化。”为解决这一瓶颈,企业自2018年起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组建产学研联合攻关小组,历经数年技术探索,终于在去年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绞罗纺织技术。该技术一举实现了“罗”这一古老珍贵织物的稳定机械化量产,日产能大幅提升至70米。
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产出的绞罗不仅显著提升了耐用度、有效防止勾丝,还赋予面料更佳的美观性与新颖性。得益于此,今年上半年企业销售额达2500多万元,其中罗类产品贡献高达80%。
企业生产车间。共享联盟·海宁 提供
今年,企业还推出了复刻古籍记载的“烟罗”新品。“我们的‘烟罗’更加轻盈,每平方米面料重量约20克,比市面常见纱类更轻。”胡鸣一介绍,目前,企业生产的罗类面料已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超45%。
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作为海宁的支柱与富民产业,撑起了工业经济的“大半江山”。前几年,国潮兴起,让传统企业找到了转型突破的风口。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将许村织锦做成摆画、挂画等文创产品,在深圳文博会上备受青睐;炼铠国潮甲胄文化创意(海宁)有限公司将皮革与甲胄结合创作出国潮玩具——“甲胄小兵人”,日销量稳定在近百单……“非遗技艺+潮玩”的创意碰撞,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辟出广阔的新赛道,产业升级的路径越走越宽。据悉,上半年,海宁时尚产业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78.8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