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杭州

“谢谢潮新闻,让我了却了一桩心愿”

他著作的多版本《南京大屠杀》被国家版本馆收藏

发布时间: 2025-08-20 16:10:08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蓝震 刘栋 杜雪梅 包一圣 实习生 毛晨露 梁毓馨

军旅作家徐志耕,曾因写作《南京大屠杀》被人熟知。退休后的十多年,他一直生活在杭州。

他是浙江绍兴人,1946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军旅43年,曾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

不久前,徐志耕向潮新闻记者透露了一个心愿:他希望能为30多个版本的《南京大屠杀》及其它作品找一个收藏的好地方,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并传给后人。

8月13日,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了一场简约而庄重的捐赠仪式。潮新闻记者 杜雪梅/摄

在潮新闻记者的牵线下,8月13日,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了一场简约而庄重的捐赠仪式,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28种书刊104件作品被杭州国家版本馆收藏。

我决心寻找这段历史  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

“我如果写不好,就愧对这段历史,愧对幸存者。”在杭州国家版本馆,徐志耕对着镜头回顾当年的创作经历时,仍情绪激动、声音颤抖。

徐志耕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潮新闻记者 蓝震/摄

40年过去了,但接触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每一刻,对徐志耕来说都仿佛近在眼前、刻在心里。

1985年8月15日上午,徐志耕骑车路过南京北极阁,看到许多人围在路边,面对扇形的花岗岩纪念碑,碑上是黑底金色的大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人们肃立着、凝望着、沉思着。

“我被这场面震惊了:那个地方以前是街边的花坛,是鲜花盛开的地方,怎么会是杀人的屠场?才过了40年,为什么血写的历史却淡忘了呢?”徐志耕翻阅了当天的《南京日报》,上面记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南京市政府在当年侵华日军集体屠杀南京市民的遗址上建了十三块纪念碑。

像电光石火,黑色的纪念碑点燃了徐志耕创作的激情。

“我当时在南京军区,是报社的记者,记者的职责也让我决心寻找这段历史,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我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因为报告文学是最能真实地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题材。”

徐志耕开始了茫茫人海中的寻找:快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20岁左右的亲历者已是古稀老人,他们在哪里?

一辆自行车、一封介绍信,徐志耕奔走于南京各个角落,寻访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和历史的见证人。

徐志耕(右)和采访过的幸存者夏淑琴合影。受访者供图

“那时候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在南京还有1700多人,我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调取资料,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根据这些幸存者的住址,每天骑车一个个去找,整整找了三个月。”在这三个多月里,徐志耕抢救性地记录下了将近百位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笔记。

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邓明霞的幸存者。“在一个小院子里,我敲敲门,她出来了。接过介绍信,看到‘大屠杀’三个字,她的眼泪马上就流出来了,全身都发抖,说‘大屠杀大屠杀,我要哭啊’。”徐志耕后来了解到,就在1937年12月13日那一天,日军进入南京城以后,邓明霞的丈夫被日军杀害,那时候她的女儿才几个月大。

每次采访回来以后,这些幸存者的故事都让徐志耕极其愤怒,“再有想象力的作家,都想象不出日军的残暴。”

《南京照相馆》的真实故事  34年前他就写过

1987年12月12日下午,历时一年多创作的《南京大屠杀》正式发行。第二天,正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50周年的日子。

1987年12月12日下午,《南京大屠杀》首发签售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新书发布会那天的场景,让徐志耕永生难忘。“新华书店人山人海,5000多本书全部被抢光。在那之前,还没有完整记录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徐志耕说,书出版的第一个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就印了15万册,后来香港、台湾也出版了,之后外文出版社发行了英文、法文、日文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多个版本。”

影片《南京照相馆》背后的故事,34年前徐志耕就以报告文学《血证》详尽记述了始末,并收录到《南京大屠杀》一书中。

徐志耕(右)和吴旋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1987年,电影《屠城血证》在南京上映,徐志耕得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找到了故事的原型吴旋。“吴旋就是这本相册的保存人,他说,相册是曾在金陵照相馆当学徒的罗瑾制作的。一个日本军官拿了一个胶卷叫他冲洗照片,他一看是日本兵杀人的照片,就多印了一份。后来日本兵搜查,吴旋冒着危险保存到抗战胜利,交给军事法庭作为战犯的罪证。”

因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让徐志耕接触了更多像吴旋一样对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对中国抗战史有责任感的人。美籍华裔学者张纯如就是其一。

1995年7月,徐志耕(左一)与来访的张纯如(右二)等留念。受访者供图

“1995年7月,张纯如来到南京,想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情况,当时她才30多岁。我建议她要多采访幸存者,找到第一手资料,另外利用在美国的条件,找些国外的资料。她回到美国后,找到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很多珍贵资料,她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1997年12月出版,引起轰动。”徐志耕说,当时西方对南京大屠杀了解的人不多,她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段历史,“张纯如功不可没。”

铭记历史  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

这些年,徐志耕一直在国内外多个场合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历史真相。2003年,他受邀去了日本,那次是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倪翠萍老太太一起去的。

“应日本中日友好协会邀请,我们到广岛、长崎、熊本进行访问演讲。在广岛,来了一个老太太,是广岛原子弹的受害者,她听了倪翠萍老太太的控诉以后,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倪翠萍1937年的时候才11岁,她的爷爷和父母亲都是被日军杀害的。日军一枪打中了她的膀子,肩膀留下了枪伤伤疤。”

2003年12月,徐志耕(右一)受邀在日本演讲《南京大屠杀是不允置疑的事实》。受访者供图

在熊本那一天,正好是12月13日。“我在演讲中说,今天是南京大屠杀66周年的日子,今天南京拉响了警报。在实施南京大屠杀的侵华日军中,就有熊本师团,从熊本出发的日本兵杀进了南京。我们访问,一个目的就是不要战争,我们热爱和平。”

他讲这些话的时候,会场外日本右翼分子的高音喇叭在狂叫“反对!反对!”但徐志耕说:我讲的是事实,是在日军屠刀下幸存者的经历。

退休后的徐志耕,一直在杭州和南京两地奔波。“历史要永远牢记,对我来说,有机会接触到这段历史,写这本书,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这份记忆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徐志耕说。

8月13日,杭州国家版本馆举行了一场简约而庄重的仪式,《南京大屠杀》一书包含了30个不同版本被杭州国家版本馆珍藏。

“谢谢潮新闻,让我了却了一桩心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这个特殊节点捐赠自己的著作,徐志耕说“这是铭记历史,也是告慰逝者”。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