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绍兴

浙江省各地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探索各种服务供给模式:党群服务,从“中心”到“心中”

发布时间: 2025-08-14 12:01:14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张熙锦

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暑期活动。 笕桥街道供图

今年夏天,浙江各地普遍推出“我在党群阵地过暑假”活动,夏令营、红色教育、非遗手工、公益课堂……党群服务中心里的一系列托管服务,缓解了许多家庭暑期无人看护子女的焦虑,不少班次一经发布名额便被“秒杀”。

暑期托管服务的高人气,是浙江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群服务中心发挥赋能基层治理服务作用,办好群众“心上事”的一个缩影。

那么,对党群阵地推出的服务,群众获得感如何?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理念升级和实践创新?

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东银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科学魔法实验活动。丽水市委组织部供图

群众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指向

“平时上班忙,只能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带。到了暑期,托管班上不了,老人天天带着负担很重,”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居民沈舒的家,是一个典型的双职工家庭,如何让2岁的女儿过好暑假,成了她的烦心事。

沈舒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共性难题。孩子一放假,家长要么“啃老”,靠年迈的父母看管,要么报名市场上的研学班、夏令营,但高昂的费用又令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正是看到了这个民生痛点,今年夏天,浙江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推出公益性、互助性、普惠性的托管服务,服务内容除了基础的日间看护,还增加不少素质拓展类的活动。通过把托管班开到群众“家门口”,让需求强烈的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及新就业群体家庭多了一个“托娃”选择。

比如,杭州市上城区彭埠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暑托班,从7月7日起连续开办5期,每期招收30个孩子。翻开班级课程表,经典诵读、体育健身、趣味讲堂等内容不一而足。

该中心活动负责人洪菊介绍,除了暑期托管班,中心的夏令营还开设了幼儿创意美术、少儿素描等七门课程,均由专业老师授课,“我们承接来自少年宫和社会组织的优质课程。”

“步行10分钟就到,活动丰富,孩子学得开心,费用也实惠。”居民沈宝林每天接送4岁半的孙子上兴趣班,对“家门口”的托管服务很满意。

据了解,杭州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今年联动推出“来党群过暑假”服务项目,开设各类暑托班近1500期,预计托管人数超过5万人次。而在全省,这样的服务已经覆盖了5421个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群服务中心。

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仙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招募党员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长与专职社工一起组成服务团队,推出为期6周的“畲娃益趣堂”全天候托管服务。“孩子每天回家兴奋地教我们唱畲歌、编彩带,比闷在家里强多了!”快递员张伟伟说。

在舟山市定海区白泉镇,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小候鸟驿站”,面向“高铁新城”施工单位的员工子女,开设涵盖竹编画、黏土造型等56堂特色课程的“高铁娃”暑期托管班,“终于能和爸爸一起过暑假,还认识了新朋友”,孩子们分享着喜悦。

记者走访各地了解到,就近便利、公益普惠、安全放心,是家长们对党群服务中心暑期托管服务的一致评价。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不只是暑期托管,养老照料、社区食堂、文娱休闲、技能工坊、青年夜校……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群众所需所盼的服务项目在党群服务中心集成落地,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这个基层阵地的理解和认知。

宁波市江北区有20家党群服务中心吸引青年夜校入驻扎根,成为都市白领新晋的“充电站”和“交友圈”;桐乡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桐行365党群服务直通车”便民早市,开展理发、磨刀、修伞、中医按摩等贴心便民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利;磐安县将“共富工坊”、零工市场融入党群服务阵地,把就业技能培训送到山区群众身边……

悄然之间,曾经给人以距离感的党群服务中心正越来越走进群众生活,去党群服务中心遛娃、用餐、排练、听课等,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鲜活日常。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党群服务中心内,党员先锋服务市集火热开市。通讯员 胡肖飞 摄

扩大朋友圈 打通供需链

随着城市化加速、生活水平提高、人口结构变化,城乡居民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党群服务中心作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基层主阵地,能否立足自身功能定位,有效供给精准匹配群众需求的服务,不仅折射民生温度,更考验治理效能。

“调研发现,尽管目前党群服务中心的整体人气活力有了显著提升,但不少阵地存在服务与需求错位脱节、专业化常态化服务不足等问题,无法很好满足群众需求。”省委组织部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党组织所能掌握和调配的优质服务资源不足。

为此,去年以来,浙江探索实施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以党组织为纽带、以党群阵地为平台,多层面多途径引育集聚专业化、社会化力量参与服务供给,通过不断扩大“朋友圈”、打通供需链,让阵地有资源有能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

辖区面积19.7平方公里的杭州市上城区笕桥街道,有着20个社区,现有常住人口20.7万人,“一老一小”群体服务需求十分强烈。

“面对多元需求和有限资源的双重挑战,必须链接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笕桥街道党群中心主任郑燕告诉记者,中心通过“空间换服务”“资源换服务”等形式,与浙江省锦麟公益基金会合作打造“笕未来·杭州邻里阅读空间”,将200平方米的场地资源转化为公益服务载体,定期开展亲子故事会、创意手工等活动,有效盘活阵地空间与资源。此外,中心还自主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挖掘10位社区达人组建特色师资库,打造“笕伢儿公益课堂”服务品牌,绘画、书法等12类常设课程续开率达95%。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各地纷纷探索推动优质服务资源下沉的长效机制,通过自主培育、公益创投、购买服务、志愿招募等方式,引导越来越多专业化服务力量入驻阵地、参与供给。

台州市椒江区前所街道圆山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及辖区内共享活动室、社区图书馆、运动角等空间,充分发挥“专职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力量,开发、对接各类社会资源。宁波、绍兴积极挖掘引导村社内的热心群众、公益达人、在职党员等,参与服务供给。金华、湖州深化联建共建,引导驻区单位、共建单位等资源力量加入服务群众行列。

探索实践的路上,也遇到不少现实的难题,比如如何保证优质服务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如何实现从“政府单向输血”转向“社会协同参与”。

基层的改革实践,同样给出了答题思路。

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崇文社区的合伙人模式,便是其中一条实践路径——社区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成功孵化7个“居民合伙人”,联合运营服务项目,通过“社区出一点、社会筹一点、机构让一点、个人付一点”的办法,持续推出“公益+低偿”的小微服务,让专业机构与居民在党群服务中心双向奔赴、多方共赢。

“经过3年培育,党群服务中心逐步减少人员派驻和资金投入,让社区合伙人实现自负盈亏。”崇文社区党支部书记孙红怡说,合伙人模式的有效运转,不仅降低了日常运营成本,还反哺了社区其他服务。现在,社区已拥有健身房、托育中心、银龄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7个项目业态,为居民群众提供更多低价优质服务。

当然,党群服务中心里的服务也是有限度、有边界的,重在提供居民有现实需求而市场无法有效覆盖的服务。不少市县组织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群服务中心里的相关服务,说到底是公共服务,不是与市场争利,而是与市场化服务错位互补,推动形成党组织统筹协调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中央商务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AI培训。瓯海区委组织部供图

服务对象变成服务力量

从基层党建阵地,到群众身边的民生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场景正在不断拓展,内涵价值也在持续深化。

2023年起,浙江全面加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体系化建设,推动全省2.85万个党群服务中心从原先主要开展党务政务服务、基层组织办公办事的场所,向集党建、治理、服务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服务阵地迭代升级。

通过提供更多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党群服务中心汇聚了更多人心和人气;而当越来越多党员群众、社会力量走进党群服务中心、主动发挥作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在不断形成。

“我一直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党群服务中心为我提供了平台。”家住温州市瓯海区三垟街道榕盛社区的陈喆,是社区老年学堂“中华韵”健身形体课程的指导老师。从居民变身社区达人志愿者,如今,她的形体舞蹈课成了居民的“心头好”。

走进温州市瓯海区榕盛社区,记者看到了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邻里食堂”里,老年居民在吃着荤素搭配的暖心餐,学生志愿者在公益商店当“一日小店长”,邻里达人裁缝师傅正帮着居民修改裤脚……

作为2022年底成立的新社区,榕盛社区下辖12个住宅小区,常住居民1.1万余人。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挖掘各类社区达人36名,培育形成宝妈联盟、律师来啦、榕光夜跑团等28个邻里社群,推动物业降费等68件幸福要事落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党群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中来,从服务对象变成服务力量,持续汇聚小区治理动能。

以党群服务阵地为聚合平台,各地吸引居民群众走出家门、融入社群、互帮互助,加快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

在常山县天马街道渡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常山县春泥公益协会”面向困难家庭的儿童免费提供晚托班和周末课堂等服务;

在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民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流动党员担任队长的“湘湘姨”爱心早餐志愿队伍,为新就业群体和社区困难老人提供爱心早餐;

在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潮乡救援队汇集300余名社会爱心人士,并在社区党委指导下成立党支部,活跃在寻找走失老人、清理马蜂窝等救援抢险服务一线……

在走访中,记者深切感到,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是集中承载党组织在基层各项工作和各类服务的重要平台,阵地推出的一个个小微服务,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时时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以服务凝聚人心的大逻辑,呈现的是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增效的大文章。

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要求,强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此背景下,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追求。相信随着专业化服务集中供给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方为民惠民的基层阵地,必将在联通民心、固本强基中发挥更大效用。

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和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暑托班,孩子们正在学习拍打非洲鼓。通讯员 王保初 摄

专家观点

服务升级背后的逻辑

王思林

党群服务中心一头联系着党心,一头联系着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基层治理需求及社会变迁紧密相关。从功能单一的活动场所到综合性服务平台,从线下实体到“线上+线下”融合,从清单式服务到专业化服务集成的递进折射出党对如何更好服务群众的探索与创新。

党群关系是党群服务中心的核心生成逻辑和内驱动力。党群服务中心发展轨迹大体遵循“党员服务中心:服务于基础党务管理工作”——“党建服务中心: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载体”——“党群服务中心:转向集成性服务与治理平台”的路径变迁。进入新时代,基层党建与治理创新开始出现明显的复合空间治理转向,并在迭代升级中呈现出内在建设规律。一是打造彰显政党形象的物理空间;二是以服务的集成与递送兑现服务承诺的社会空间;三是以平台的搭建与参与助推多元共治的治理空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求变,也是党在基层社会全面“在场”的彰显与联系群众和动员社会的政党建设思路的展现。

一个城市的幸福程度,可以从党群服务中心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从党员服务中心触摸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党群服务中心改革的方向就要指向哪里。要通过机制重塑提升其集聚力,资源聚合巩固其支撑力,服务提质扩大其辐射力,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实效。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无论是省委提升和深化“千万工程”,一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的决策部署,还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都必然会赋予党群服务中心发展改革以深远的时代价值。

(作者系浙江省委党校全面从严治党研究中心研究员)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