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失能老人异地照护难题
——省医保局改革发展处负责人解读《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试行办法》
作为一项为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有效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的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因显著的保障作用,被业界形象地称为“一份长护险挽救一个家庭”。自2016年浙江开展试点以来,它已让不少失能老人享受到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照护。
近日,浙江省医疗保障局、省财政厅联合印发《长期护理保险省内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试行办法》,率先在省内实现长护险异地服务直接结算。这一政策将如何破解老年人随迁异地后的照护难题?记者就此专访了浙江省医保局改革发展处负责人。
记者:浙江为何要推出长护险省内异地直接结算政策?
答: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许多老年人跟随子女在省内异地生活,比如从绍兴到杭州、从丽水到宁波。这些老人的长护险参保关系在原户籍地,一旦发生失能需要照料,往往面临“参保地在原地、服务需求在异地”的矛盾。我们在前期调研及“民呼我为”平台群众反映的情况中发现,相关诉求占比持续上升。
浙江作为长护险试点较早的省份,2025年已实现全省参保缴费全覆盖,参保人数达5000多万。在此基础上,我们聚焦“异地照护难、结算繁”的痛点,出台《试行办法》,就是要让失能老年人在异地也可以便捷享受长护险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记者:此次直接结算有哪些创新?
答:最大的创新是实现“三个打通”,让异地照护变为“无感结算”。
一是打通服务地与参保地的管理边界。老人在异地长期居住时,可向服务地申请评估和服务,由服务地负责管理,参保地负责资金支付,无需来回奔波。
二是打通系统结算通道。通过平台升级,实现服务地机构、参保地经办部门、财政专户的三方数据实时共享,服务完成后直接结算,无需个人垫付,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目前各地正在进行系统安装和调试。
三是打通待遇享受的地域差异。与医保异地就医“按参保地待遇”不同,长护险异地服务统一按“服务地标准”执行。比如在杭州居住的衢州参保老人,享受的长护险服务待遇与杭州本地老人一致,避免了“同病房不同待遇”。
记者:哪些人可以享受这项政策,如何申请?
答:该政策覆盖全省所有参加长护险、在省内异地居住的重度失能人员。
享受“省内异地直接结算”,首先需要备案,这是异地享受服务的前提,目前我们对流程已做简化和优化。
办理渠道有两种:一是通过支付宝或“浙里办”APP搜“浙里医保”,在“浙里长护在线”提交;二是到服务地医保经办窗口现场办理。参保地经办机构会及时审核备案信息,并上传至长护业务管理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已办理省内医保异地长期居住备案或异地安置退休备案的人员,可直接依申请纳入异地长护服务管理,无需重复提交材料。
备案长期有效,申请人需撤销或变更服务地的,通过“浙里办”或现服务地医保窗口申请,由服务地经办机构同步协调新服务地及参保地,确保无缝衔接。
记者:失能等级评估如何开展,结果是否互认?
答:评估流程将与异地备案无缝衔接。申请人若在参保地未进行失能等级评估,可在办理异地备案时同步提交评估申请,由服务地经办机构审核并按规定完成评估,结果将回传至参保地。异地评估费用按服务地标准执行。
已在参保地评估为重度失能且符合服务地有效期规定的,服务地将直接互认结果,无需重复评估。若按服务地规定需重新评估的,由服务地组织实施,结果同步回传参保地。
申请人对评估结论有异议的,可按服务地要求申请复评,服务地会及时审核并组织复评,复评结论同样回传参保地。
记者:异地服务包含哪些方式,与其他补助政策如何衔接?
答:省内异地长护服务主要包括居家护理和机构护理两类,不包含亲情照护。
服务方式由服务地经办机构与申请人(或其监护人、委托人)商定,申请人可自主选择定点服务机构,服务地会提前告知本地待遇政策。
需要注意的是,与民政、残联补助的衔接政策,仍执行参保地规定。比如参保地明确长护险待遇与残联护理补贴可叠加的,异地服务时按此执行。
记者:政策何时全面落地,未来政策还会有哪些拓展?
答: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相关部门已接到通知,进入系统改造阶段,2025年底前将全面上线。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从适度扩大覆盖范围,探索长三角区域互通,优化筹资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化长护服务,让老年人无论在省内哪里生活,都能感受到“家门口”的照护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