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左

温州市洞头区以生动实践打造“海上花园”

发布时间: 2025-08-12 11:30:20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汪子芳 王俊

(原标题:《蓝湾筑梦 海岛生金:洞头以生动实践打造“海上花园”》)

夏日海风拂过温州市洞头区的碧海蓝天,吸引无数游客踏浪登岛。山海之间,渔港静卧碧波,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在无网“声波海洋牧场”自由生长,深远海风电母港项目施工正酣……

坚持把海洋资源作为最大的发展资源,洞头这颗充满生机的海上明珠正在建设海洋强区,走出一条“碧海蓝天”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海上花园”蝶变之路,成为两山转化的海岛生态样本。

今年上半年,洞头区延续强劲发展势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5.7%,居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位。

洞头风景。图片由洞头区发改局提供

生态筑基

描绘“海上花园”底色

不久前,在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活动现场,温州洞头区的“蓝湾筑梦”案例作为浙江省重点宣介的5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案例之一,向世界递上了中国海洋生态修复的闪亮名片。

洞头是全国十四个海岛区(县)之一,海洋是洞头发展的核心资源。多年来,当地以“蓝湾整治”成为全国生态修复样板,斩获全国首批美丽海湾、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等20余张国字号生态“金名片”。2023年,“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更是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环境综合治理类EOD项目,为海洋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洞头方案”。

今年8月初,为期5天的“海上花园·棕地再生中的艺术与设计”国际工作坊在此落幕。来自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全球知名学府的近40名专家学子齐聚洞头,为隔头料场等废弃矿山“把脉开方”,探索棕地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路径。

“此次国际工作坊的核心使命,是用艺术设计智慧激活沉睡土地,打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洞头路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主任郑晓笛教授介绍,这些面朝大海的废弃地可以转化为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性开发空间,为 “海上花园”建设注入新动能。

这场国际艺术工作坊是洞头坚持“保护优先、陆海同治”的缩影。当地针对沙滩砾化、山体裸露等生态问题,通过岛上“去疤增绿”“串珠成链”,系统推进省级山水林田湖草试点、蓝色海湾整治、美丽城镇建设等工程,累计生态化治理网寮鼻、相思岙、大小门等矿山20余处。截至2024年底,海岛山体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子项目已开工建设。

修复后的韭菜岙沙滩。图片由洞头区委宣传部提供

“成为全国首例海洋版EOD项目,洞头本身的生态优势和探索实践都很亮眼。”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洞头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海洋生态保护实践中,洞头还立足海岛环境整治独特经验,创新性地探索总结出了一批“洞头标准”。深化海湾修复监管,洞头全国首创出台《“蓝色海湾指数”评估技术指南》,使得海湾的整治修复、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向规范化标准迈进。

堤坝是大海的“蓝色屏障”。洞头创新提出了滨海绿色生态海堤“生态岸线”提升修复技术,将洞头北岙、状元、环岛西等堤坝、花岗岸线等15.5公里硬化海堤修复成为滨海绿色生态海堤。

筑牢生态底色,让“海上花园”更加名副其实。当地持续探索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新型实践,挖掘海洋蓝碳潜力,保护修复千亩红树林,发展贝藻养殖等渔业碳汇;建立海漂垃圾治理机制,用浮球替代泡沫,规范渔具渔船,建设 “无废渔港”……

系统治理下,洞头既收获了生态账单,也在当地产生了丰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呈现“水清滩净、物富人丰、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动人景象。

生态修复后的海岸线。庄城成 摄

产业破局

激活海洋经济发展引擎

近日,在浙江金风科技海上风电大容量风机制造和出口基地内,一台五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正接受检验调试。这一“体重”超过500吨、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的“捕风巨人”,预计在8月底发运出海,未来,还有更多“捕风巨人”从这里诞生。

以海风为笔,洞头正书写能源革命新篇章,而海上风电产业,正是其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

加快渔业的现代化转型,是洞头发展海洋经济的又一重要探索。

清晨6点,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坐着渔船沿鹿西的码头向外海行驶20多分钟,随着浪花在船舷边翻涌,大黄鱼养殖基地的轮廓渐次清晰。“今天要捕捞5000多斤大黄鱼,得抓紧些。”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祥武对着工人们说道,大家熟练地忙碌起来。

渔业是洞头的重要产业,传统渔业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洞头的大黄鱼不只养殖在深水网箱里。在妩人岙的“声波海洋牧场”,十个浮标连成线,随着海浪上下浮沉,3万尾岱衢族大黄鱼幼鱼正在这里自由生长。“这些浮标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特定声波,形成一张无形的‘声波屏障’,让大黄鱼在模拟野生环境中生长。”郑祥武介绍,无网声波牧场的养殖方式,为大黄鱼养殖以及海洋资源恢复都提供了新思路。

依海而生,渔港是洞头城市发展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2023年,洞头入选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名单,列入“国字号”两年,洞头的老牌渔港焕新升级。

漫步渔岙渔港,海风习习。波浪形白色平台沿海岸延伸,与蔚蓝大海相拥,海天一色浪漫如诗。如今,崭新的洞头渔港亮相,不仅科技感满满,还集渔业、旅游、医药产业于一体,与洞头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俨然一幅现代海港新城的模样。

“洞头渔港经济区的建设,不止于硬件设施升级,而是要突破渔港的发展瓶颈。”洞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国家级试点,洞头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在渔港周边布局超级鱼油EPA等海洋生物医药制造项目,改变洞头渔货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拉伸拓展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富海”,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浙江省海洋生物制药第一家上市企业、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项目都诞生在这个海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正成为洞头经济的新增长点。

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是洞头区探索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洞头区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产业开发基础为依托,大力推动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及绿色产业发展,为海岛发展筑牢生态和产业根基。

文旅焕新

拓展海岛旅游新维度

8月9日晚上7点,元觉街道泽野星空营地变成一片音乐与星空的海洋,一场海边音乐会在此激情上演。现场,温州知名乐队与音乐爱好者轮番登台,大家用动感的旋律和炽热的舞台点燃夏夜。海风、音乐、市集美食交织,吸引数百名市民游客共赴这场海岛音乐狂欢。

“我们在瓯海区工作,这次专门来洞头吃海鲜看海景,没想到还碰上了这么有氛围感的音乐会。”31岁的王文达和妻子彭欣连称“惊喜”。热闹而又新潮的音乐会,让他们在洞头的旅程更加丰富。

泽野星空营地所在的沙角村,这里的520骑行漫道独具海洋风情,一边是蔚蓝大海,一边是生态长廊,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漫道前身是状元岙南片的围垦堤坝,依托蓝湾整治行动,这段生态系统功能曾受损的海岸线得以修复,还催生了出圈的“中屿等到你”景区。去年,该景区综合收入高达3500多万元。

泽野星空音乐节。图片由洞头区委宣传部提供

修复一片沙滩、一条海岸,激活一个村庄的故事,在洞头持续上演。

十多年前,洞头东岙村民杨藤藤无法想象,无人问津的自家石头房如今竟能变身为一房难求的“网红”民宿,标间一晚的住宿费便近千元。率先修复的东岙沙滩周边集聚了105家民宿,户均年收入20万元。盛夏的东岙沙滩宛如一片金色海洋,无数游客前来玩沙逐浪,如今的东岙村,已是一个看海景、住民宿、品海鲜、购海货的全域旅游村。

洞头充分利用美丽海湾的生态优势,唤醒海岛沉睡资源,通过沙滩岸线修复、村居改造升级等措施,洞头带动渔家民宿、渔家乐等旅游业态蓬勃发展。目前,洞头已开发49个古渔村,全区有2家星级酒店;民宿692家,床位7062张。

乘坐直升机俯瞰百岛之美,和挚友亲朋品鱼虾之鲜,在东沙不夜港感受渔船灯火与星空交映的璀璨,在海边烟花下听一场海边音乐会……随着多种新潮文旅业态集中亮相,洞头“海陆空”旅游版图不断扩容。这个暑假,不妨来洞头开启一场海边的治愈之旅。

“要让每个游客都能找到专属玩法,让洞头从网红打卡地升级成深度旅游度假目的地。”洞头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潘正凯介绍。接下来,洞头还将加足马力推动大沙岙景区、马岙潭度假区升级版等备受市民群众期待的文旅项目陆续投用,推进洞头国际生态旅游岛打造,让海岛文旅产业持续迸发活力。

从“黄沙变黄金”“石屋变银屋”到“渔村变花园”,让产业转型的浪潮与海洋脉搏同频,文旅融合的诗意与渔家烟火共融。洞头的蝶变,就是“碧海蓝天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海风再起,拂过修复一新的岸线、蓬勃发展的产业园、笑语盈盈的渔村。洞头,这座以“蓝湾”筑梦、靠“生态”生金的海岛,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两山转化的道路上继续探索,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答卷。

(2025年08月12日,《浙江日报》00014版:专题)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