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浙里就业”服务企业1.15万余家、求职者10.5万余人次——
小站点撑起大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
针对就业公共服务面临的“下不去、推不动、落不实”等一系列问题,浙江以“浙里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破题。去年以来,浙江在台州试点开展“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进就业服务增值化改革,156个站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目前,这些站点已服务企业1.15万余家、求职者10.5万余人次。
“小站点”如何支撑起“大就业”?日前,我走进一个个服务站点,在服务专员忙碌的身影与穿梭的脚步中,感受这些基层服务点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巨大便利。
让商户觉得政策真能帮上忙
路桥区十里长街开街后,便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热闹商圈。300家固定店铺、25个集市摊位,人气带火了创业和就业需求。而专为这片商圈打造的十里长街就业综合服务点,就坐落在商圈最核心的位置。
下午3时,雨刚停。十里长街就业综合服务点专员郭静茹收拾好资料,把笔记本和政策宣传单装进帆布袋,像往常一样开始挨家走访。
“商户流动快,新搬来的一般不清楚创业政策,得多跑几趟。”她告诉我,服务点从去年12月运行到现在,这是第三次全覆盖摸排,“现在一周大概抽一半时间去上门沟通。”
跟着她穿过几条小巷,从北段开始走访。走进“厚滴酸奶”店,没有客人,店员在收拾操作台。“你好,请问店主在吗?”
“老板不在,今天不来。”店员看到她穿着印有“浙里就业”的蓝绿马甲,停下了手里的活。
听到回复郭静茹并没有转身走开,她拿出宣传单笑着说:“我们是就业服务点的,来讲讲路桥的创业政策。老板要是毕业不满5年,算大学生创业,能申请补贴。”
“我们老板挺年轻的,好像刚毕业没多久。”店员接过宣传单,“我打个电话问问。”店员跟老板说了几句后,把手机递给郭静茹。她一边跟店主聊一边认真记着,聊完补了句:“您还没缴社保吧?按政策来说,社保缴满6个月能申请创业补贴,满1年可以申请一次性创业社保补贴。方便的话加个微信,我把详细政策发您?”
我发现,在走访过程中,无论店主是什么态度,郭静茹都很耐心。有人热情问,她就慢慢讲,把政策讲明白;碰到忙的,就简单说核心内容,不耽误人做生意,也把服务送到了。
一个下午我们走访了15家商户,把每家商户的摸排情况详细记在了笔记本上。“等会回去得把这些走访记录整理成详细的摸排清单,需要后续联系的商户,更要记在待办事项里及时跟进,不能耽误了人家的事。”郭静茹说,服务得到位,但绝不能给人家添堵,得让他们觉得这政策是真能帮上忙的。
根据地域特点设置服务内容
在台州,就业服务站点并非千篇一律。它们在做好基本服务的前提下,更会根据地域特点“量体裁衣”。
临海市东塍镇就业综合服务站内一体集成零工市场、共富工坊等区块,除了基础服务,还专门给灵活就业的、就业有困难的人提供帮扶:包括通过培训推荐就业、安排共富工坊兜底就业、劳动维权保障就业等。
上午8时,东塍镇就业综合服务站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服务专员周沙娜把新收录的招聘信息打印好,一张张贴在告示栏上。贴完后发现有一位女士对着新贴的信息出神,她走过去轻声问:“看上哪个岗位了?这几家彩灯厂都在附近,需要的话我们工作人员带你去面试。”
女士摇了摇头,她说自己姓林,想找份工作,但身体不是很好,不能从事长时间或者重体力的劳动,没法达到企业招聘岗位中身体健康的要求。
“这怎么办?”我低声询问周沙娜。周沙娜快速划着手机寻找联系人,扭头对我说:“你先带她进去登记。”
我带着林女士进屋,把求职登记表和笔递给她,“这边填一下姓名、电话,还有想找的工种,周姐去联系人了,咱先填完等消息。”
没一会,周沙娜就回来了,她略带歉意地说:“联系了几家企业,都对工作量有要求。”顿了顿,又说,“我琢磨着,要不你先到站点的共富工坊干段时间?活儿是计件的,时间灵活。”
见林女士点了头,周沙娜立刻转身:“走,我带你去看看。”她带我们穿过服务站侧门,拐进一间屋子。里面布置得像儿童乐园,地上铺着海绵垫,有滑梯、积木等小玩具。“家里有小孩也能带来,有人照看,不耽误干活。从这通道过去就是做工的工坊,挺方便。”
这时工坊内已经有10多个人在做工,周沙娜把林女士领到一个空工位,“咱们主要做彩灯,跟镇上好几家彩灯企业签了长期合同,不管旺季淡季都有保底订单,不会没活干。”
因为林女士没有相关技能,我们就让她先做包装,一个月大概能赚3000多元。“我已经和工坊里的老师傅打过招呼了,你有空就跟着学习焊器、验灯,过段时间站点还会安排技能培训,你到时参加,等这些活儿都练熟了,就换其他技术岗位,工资能高不少。”周沙娜叮嘱道。直到走出工坊时我还没回过神,没想到这么快就帮就业困难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培训计划以企业需求为主
玉环市沙门镇就业综合服务站,是台州最早一批投入运营的就业服务站。
沙门是工业重镇,辖区内有600多家企业,用工需求大,为了让企业招工更顺利、外来务工人员找活更方便,早在2023年底,玉环市人社局就计划设立“就业服务站”。“刚好台州要在全市范围内打造‘浙里就业’综合服务站点,我们就申请了首批试点。”沙门镇劳保所工作人员李苗介绍。
服务站位于镇中心的小公园里,与双环传动、海德曼等上市公司毗邻,来往人多,企业来招人、务工人员来找活都方便。对于服务专员朱芳芳而言,除了日常对接招聘信息这类基础服务,策划专题活动、组织各类技能培训是她更重要的工作。
“我们摸了下情况,企业和员工对数控培训的需求都挺迫切,下周就打算办一期。”朱芳芳说着,把手机递过来,“你帮着把报名的员工信息归拢一下,除了群里的还有一些私发报名的,统一登记成表格。”
屏幕上是沙门镇企业服务群,已经有20多个人接龙报名。我接过手机,按顺序把这些信息一条条抄录到表格里,很快整理出一份完整的报名名单。
另一边,朱芳芳已经跟玉环职业技校的老师对接上了。“下周先在服务站集中上3天理论课,之后统一包车去学校练实操。”她边说边在笔记本上记着安排,“到时候车我们联系好,人也跟着过去,有啥情况能及时照应。”
“站点的培训计划是跟着企业需求来制定的吗?”我问。
“以企业需求为主,但不完全跟着走。”朱芳芳翻了翻上半年的培训表,上面记着数字办公技术、直播培训等课程,“除了企业当前急需的,一些比较新的、对他们长远发展有用的技能,我们也会主动安排。”
在安排培训计划的间隙,朱芳芳的手机消息提示音就没停过。
“一个上午的时间,就有三四家企业把招聘信息发到群里了。”她指导我把这些新岗位信息一条条整理好,更新到电子公告栏上。另一边,两位求职者刚填完登记表,我就按照着她教的,把他们的姓名、技能、意向岗位发到企业群里,还特意标注“有5年车床经验”“可即刻到岗”等具体细节。
“基层服务工作就是这样,琐碎又具体。”朱芳芳说,这些事看着不起眼,却把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就业期盼稳稳连通,让供需两端的对接既及时又实在。
据介绍,目前服务站点有的分布在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重点乡镇(街道),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是乡镇就业服务的“总客服”;有的与产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商圈以及高校合作共建,为企业或特定群体提供差异化、精细化就业服务;有的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式建立就业服务专窗,打造村级就业服务点,延伸服务触角。
(2025年08月12日,《浙江日报》00008版: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