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讲解员”让文物生动起来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成为旅游新风尚。在熙熙攘攘的博物馆里,除了馆方讲解员和志愿者,一支新兴力量——“社会讲解员”正日益活跃。他们手持博物馆颁发的“社会讲解许可证”,在展厅有秩序地讲解。同时,一股到博物馆考取讲解证的热潮,也在社会人士中悄然兴起。今年来,浙江省博物馆组织了5批次社会讲解培训,杭州博物馆今年已组织培训3次,参加培训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三成,通过考核的人数也是去年的两倍多。“持证上岗”,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对社会人士进馆讲解的要求。
文物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属于典型的“过去完成时”,把历史的局部浓缩到特定的载体上。对于见证了它们形成过程的人来说,这样的文物并无多少秘密可言。一旦时过境迁,文物在时间年轮“胶带”的反复缠绕下,有价值的信息逐渐隐身,它们便显得陌生起来。这样的文物被搬进博物馆,即便下方有简要的说明文字,但对渴望了解它们身世的参观者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如此,文物和参观者的“对话”,总是隔着一段遥远的距离。
现在,熟悉特定文物身世和来龙去脉的“社会讲解员”来了。这些接受过博物馆专门培训、获得“社会讲解许可证”的准职业群体,开始在浙江、河南等地博物馆持证上岗。通过他们的口语传播,历史文物和参观者不再是相互“陌生”的面对面注视,而是可以“古今对话”的跨世纪“友人”。经过“社会讲解员”的妙“嘴”生花,静态的文物成为流动的历史,它们变得栩栩如生,向参观者传递着更多的历史信息。
随着文旅成为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传统导游对文物的客观介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吸纳更多具有专业兴趣和专业知识的人士加盟博物馆的文物讲解,“社会讲解员”不再是简单的文物信息搬运工,而是需要把文物当作“文旅教材”,自己当作“文物活词典”和“文物教员”,让文物在参观者面前变得“生动”起来。随着文物从“活动”变得“生动”,博物馆的“磁铁效应”放大了,可以助推文旅业的繁荣。
社会在发展,把更多社会成员的潜能挖掘出来,让每个人对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博物馆的“社会讲解员”作出了榜样。期待更多的领域发动社会力量做宣传,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具有活力和生机。
(作者系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