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卖手艺”到“卖创意”!云和这三代木玩人造“童话”
(原标题:《5户人家25年间 | 从“卖手艺”到“卖创意”!云和这三代木玩人造“童话”》)
1972年初,32岁的云和县化工社职工谢蕴,成功做出了竹制国际象棋样品并辗转送到上海,得到了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认可。
2025年,85岁的谢蕴,开设的浙江广华玩具有限公司,已拥有25000余平方米生产场地、上百台先进机械设备,200多名生产工人。
53年,这是一个木玩人奋斗半生的创业坐标,也是一个产业更迭裂变的发展坐标。
回望这段长达50多年的时间轴,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云和农民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投入木玩创业大军闯荡,让云和木玩“从无到有”;可以看到云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让高山远山群众向县城集聚,云和木玩产业迈向井喷式的黄金发展期,木玩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可以看到云和木玩行业抱团取暖、强化技术创新,在全球产业浪潮中逆流而上,重塑云和木玩全球发展格局,实现“从大到强”的创新突围。
出山
年过八旬的谢蕴,鬓角已爬满银丝,脚步却轻快,他穿梭在浙江广华玩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指导企业员工生产一批全新的创意玩具。
说起云和木玩的历史,他记忆犹新。
1972年,当时的云和,集“老、少、边、穷、移”于一身,能利用的资源仅有山林里的木材。
为了走出大山,第一代木玩人在政府的带领下,到当时玩具出口的唯一口岸上海,签下了第一笔订单,开始了最早的木玩研制。
那时的谢蕴还只是一名32岁的云和县化工社职工。当时,云和县工交手工业局干部姜振标在参加浙江省工艺美术会议时,得知龙泉、泰顺等地发展车木玩具,效益很好,便组织包括他在内的11位技术骨干前往龙泉等地考察学习。
谢蕴说,“在龙泉,我第一次看到了竹子做的国际象棋,精美的制作技艺让我十分惊叹。”
学习交流后,谢蕴和同事们便一头扎进了试验中。
年轻的谢蕴(中间)和同事们研制木制玩具。受访者供图
“当时,搞木制玩具一没有概念,这个木制玩具怎么搞没数,说句难听话,连机器都没有。”年轻的谢蕴,不畏难。
没有概念,就靠自创;没有机器,就靠手做。
经过不断摸索、反复尝试,终于成功做出了竹制国际象棋样品并辗转送到上海,得到了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认可。
“不久后,我们就收到了省二轻工业厅给云和安排的15万元玩具生产计划。”谢蕴还记得,1974年,上海轻工进出口公司首次将云和县木制玩具登入产品目录,并给云和玩具企业下更多的订单。他任职的云和县化工社也转产成了云和县玩具一厂,开始批量生产木制玩具。
在之后的数年间,云和先后成立起多个国有玩具工厂。
1980年,云和玩具总产值首次超过百万元。
1981年,云和县玩具公司成立,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能力,谢蕴被聘为副总经理,并在5年后兼任了浙江省云和县玩具联营总厂厂长。
1992年,从云和县玩具公司退休后,谢蕴又受邀到新云玩具厂工作,一干就是10年。
1994年,云和取得了木制玩具自营出口权,并被评为“中国木制玩具之乡”。这,成了云和一张最响亮的金名片。
出海
“作为第一代木玩人,我看到了云和木玩从诞生到成长的一路风雨,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把这个产业传承下去。”2003年,时年63岁的谢蕴从新云玩具厂辞职,买下一座旧厂房,创办了浙江广华玩具有限公司。
浙江广华玩具有限公司的老厂房。受访者供图
“办厂之初,全家几乎‘倾巢而出’,每个人都是‘员工’,仓库管理、财务记账、办公室杂务我们都自己干。”女儿谢亦华回忆起父亲创业初期的时光,记忆犹新。
她说,一家人唯一的本钱就是父亲30多年的木玩生产经验。
因为深知木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设备,即使四处贷款借钱,谢亦华也咬着牙,为厂里添置了切割机、打孔机、磨光机等设备。
机器,代替人工。第一年,公司年产值就达300余万元。
谢亦华在生产车间查看木玩产品。共享联盟·云和 俞海友 摄
“2007年,云和木玩被列入出入境产品检验检疫目录,只有拿到相应证书,我们的产品才能报检。”谢亦华告诉记者,产品报检是他们创业初期在资金之外遇到的最大难题。
为了拿到这张“出海通行证”,她买书自学,从木玩产品的材质标准、工艺要求到国际检验检疫的各项细则,一点点啃透那些满是专业术语的条文。
经过不断努力,谢亦华成功考取证书,成为全县第一批拿到该证的4名从业者之一。
“当时觉得是坎儿,后来才明白,检验检疫不是门槛,是帮助我们把产品做得更好的台阶。”谢亦华说,那段为报检奔波的日子,成就了产品走出国门时最扎实的底气。
2013年,凭借着全家人的努力,谢亦华在工业园区(现浙江云和经济开发区)买下20亩地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目前,公司已拥有25000余平方米生产场地、上百台先进机械设备,200多名生产工人。
出新
一家传承工匠精神,一代又一代接好云和木玩事业发展“接力棒”,家人爱岗敬业、各司其职,把“小”玩具做成“大”产业。2023年,谢亦华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
谢亦华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受访者供图
2015年,谢亦华儿子钟方楠回到云和,接过了家族事业的“接力棒”。
这个90后,戴着无框眼镜,内敛文雅,却将小木玩“玩”出了新花样。
他在全公司开展数字化改革,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监测木材利用率、设备能耗和生产进度等,让传统工厂有了“智慧大脑”。
他带着全公司打造自主品牌,带领企业从OEM为主的外贸订单模式向自主研发、品牌化建设转型。
公司产值从2016年的2000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7000余万元。
产值上去了,如何走得更远?钟方楠常伏案思考,试图寻找价格、质量与服务的平衡点。
“除了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我们还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上,让每一件木玩都承载历史记忆、传递专属故事、凝聚人文温度。”钟方楠说,公司陆续开发了木制多功能游戏盒等百余款产品,畅销海外。
50年前,谢蕴等第一代木玩人“用手艺谋生”,以传统生产方式,让木玩在云和生根发芽。如今,以钟方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木玩人“用创意谋远”,让一块块充满生命的木头,焕发勃勃生机。
云和木玩小镇。共享联盟·云和 供图
从抗战时期的铁木机械播下工业化种子,到1970年代赤石小镇的星星之火,再到1990年代“中国木制玩具城”的崛起,浙西南的群山褶皱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云和,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3万的人口小县,创造出了一个产业奇迹。
云和木玩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