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杭州

文化新坐标:微短剧“升维蜕变”向未来

发布时间: 2025-07-28 16:01:13 来源: 潮新闻 作者 记者 陈雷 孙婧宜 汪雨晨

专业力量与AI等新技术不断涌入,微短剧创作迎来“工业革命”,迈向量质齐升道路;《燎原之重回1938》等精品力作持续涌现,微短剧题材向非遗、文旅、红色叙事等多元化方向扩容,成为展示地域风情的鲜活“镜头”。

近年来,凭借“短平快”特性,微短剧以精准的情绪共鸣直击观众“心巴”,跃升为当下文化消费新风口。

在这场“逆袭好戏”中,作为中国影视最活跃版块之一的浙江“戏份”不少、表现亮眼。今年上半年,浙江备案重点网络微短剧251部,发证52部,发证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微短剧创作呈现百花齐放、量质齐升的态势。

从制作升级,到题材多元,再到配套完善,浙江正浓墨重彩地演绎着微短剧从“快餐”到“宴席”的精彩蜕变大戏,让这一文化新业态在浙“根深叶茂”。

横店华夏文化园。记者 陈雷 摄

从草莽时代迈入“工业革命”——

长短融合 制作升级

盛夏,东阳横店的华夏文化园内,数个微短剧剧组分散其中,拍摄着各自的爱恨情仇。这座转型为微短剧拍摄基地的园区集聚多个古典建筑,精心打造了古代宫殿、市井街道等场景,是微短剧古装题材的热门取景地。

踏入园区的宜春殿,由某平台投资的短剧《捻衣香》正在拍摄,空旷的室内被布置成皇宫宫宴场景,随着男主闯入大殿一番对峙厮杀后,镜头暂停在被一剑刺入的反派身上,剧组开始调试长剑刺入身体的拍摄角度。

“我们主创班底都来自长剧,按照习惯,剑扎穿人后血从哪里滴落,都要参考了解,短剧虽然没这么严格,但太大的缺陷也忍不了。”剧组导演陈诺透露,这是团队首次试水微短剧,连日来,大家边拍边在短剧的快节奏与长剧的质感要求间寻求着微妙平衡。

“长剧一天到顶也就拍5页纸,短剧一天10多页,我们尽量在长剧思维下加快进度,期待着二者结合的‘化学反应’。”陈诺说。

《捻衣香》剧组正在拍摄。记者 陈雷 摄

这种长短融合的现象,折射出微短剧制作升级的变化。

微短剧,诞生之初带着草莽气息,曾以“狗血”“土尬”的标签处于影视行业鄙视链末端。但随着近年来短剧热度走高,长短剧的形态边界被打破,微短剧也迎来了一场从人员、设备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工业革命”。

“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巨头和专业演员、制作团队陆续进场”——这种转变,对于2021年就进入短剧赛道的金华市传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傅伟兵而言,感触颇深。

“短剧刚起步的时候,一部手机就能拍,脚架都不需要,10来个人就是一个剧组,2023年后行业飞速发展,不少长剧演员和制作团队跨界加入短剧,服道化也有了精细分工,逐步走向专业化。”他回忆。

成本的上升,是短剧制作升级的直观表现:从最初10万以内到后期剧均40万左右,如今精品短剧的投资能达百万以上,主创规模也从30人左右扩展到70余人,接近中剧标准。

“拿剧中要用到的马匹来说,我们用的都是真马,日租就要千元。”在华夏文化园一处街景前,短剧《纨绔夫君》的现场执行制片荆武星告诉记者,短剧拍摄也逐渐精良,要求多机位和高分辨率摄像机,为适应竖屏拍摄,剧组还会专门定制小摇臂和滑轨。

革新远不止于此,AI的风也吹到了这一新兴领域。从华策集团推出“有风”“国色”大模型赋能微短剧策划与制作,到博采传媒在湖州德清启用AI虚拟影视基地,“AI+微短剧”的组合,显著提升着微短剧制作效能。

这场从“草台班子”到专业作战的“工业革命”,为浙江微短剧精品化打下基础。

从“电子榨菜”进阶文化“芯片”——

向新向精 内容升华

微短剧爆发初期,霸总、重生逆袭等题材以直白打脸的“爽点”,让观众吐槽狗血的同时十分上头。

伴随竞争者涌入和观众审美提升,题材单一、剧情套路化让微短剧陷入同质化严重的困境。“如果说过去我们拍短剧,直接一巴掌扇过去让人直呼‘爽’就行,现在我们要说清楚打人的理由。”傅伟兵这样形容微短剧内容创作的风向。

在海量短剧带来的激烈竞争下,短剧创作者们开始积极探索题材的多元化,短剧的叙事逻辑也从“打你就打你还要挑日子吗”的直白,走向有铺垫、有因果的“爽而有度”,既保留了娱乐性,又兼具价值传递。

“这是个非常好的传播媒介,长剧团队的入场不是盲目跟风,相反,我们期待通过‘各取所长’式的融合,去推动短剧向新向精发展,提高大众审美,并实现正向的价值观输出。”导演陈诺介绍,以《捻衣香》为例,题材虽采用流行的重生元素,但在剧本上设计了主角历经六世均无法改命、第七世才成功的差异化情节,每世不一样的选择,契合时下热门的“人生选择”话题,为观众带去深层次思考。

另一边,因接地气、覆盖面广的传播优势,微短剧正在内容形式上演变出不同的精品赛道,普法剧、地方文旅剧、非遗传承剧等新品类“乘风”而出,通过题材的多元创新和内容的升华,成为传递主流价值、传承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微短剧周期快、产量高,在文化传播和文旅宣传上有着天然优势。”之江容量无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张枝昶告诉记者。

瞄准微短剧市场,去年12月,浙文投旗下的之江电影集团与头部短剧内容机构容量短剧合作成立了之江容量无限公司。该企业深耕文旅、品牌、精品三大微短剧细分赛道,已推出如《宋朝来的小贵人》《春风不改旧时波》等文旅短剧及《竹梦归乡》等精品短剧。

地方文旅短剧。记者 陈雷 摄

“像《春风不改旧时波》是以黄酒这一浙江历史经典产业为主线,讲述绍兴柯桥‘黄酒世家’的故事,生动展现酒乡文化与风情。”张枝昶解释,取景于丽水缙云的《竹梦归乡》则围绕振兴竹编产业展开,是浙江文化特派员以微短剧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这些微短剧作品扎根地域文化,成为连接观众与多行业的情感纽带。

不断出圈的微短剧,在海外同样圈粉无数,跻身我国文化出海的新力量。如“横产”微短剧《桃花马上请长缨》,自去年8月上线以来,全球累计播放量超4亿,海外充值超百万美元。

在浙江,大量浙产精品通过译制登陆海外平台,聚焦历史文化、乡村振兴、美景美食等主题,《河姆渡的骨哨声》《别打扰我种田》《我在巴黎当侠客》《美食小厨娘》等一批精品乘风出海,化身海外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今年上半年,浙江微短剧出海进程加速,目标市场从以北美为主,加快向日韩、东南亚、欧洲、拉美、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等全球多元市场拓展。

当多元化题材替代了千篇一律,当剧情主线回归内容叙事,微短剧正从大众调侃的“电子榨菜”,进阶为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芯片”。

从粗放成长走向链式协同——

链式服务 生态升级

这个7月,横店的微短剧现代内景拍摄基地青芒果片场依然忙碌,20余个场景每天接待10来个剧组。为满足剧组多元化的需求,最近,片场刚在5楼新增了几组居家场景。

“短剧需要的场景越来越具体,原先一个场景能通用,现在要求更精细。”片场总经理王一明说。

青芒果片场场景。记者 陈雷 摄

在浙江,紧跟微短剧精品化转型方向,其配套服务也日益精细。

作为老牌影视基地的横店,今年上半年已接待1600余个微短剧剧组,数量超过去年全年。为更好服务于微短剧创作,去年,横店成立了竖屏剧运营中心,为竖屏剧组提供从选角、堪景、排期、办证到协调食宿的全方位服务。

“在场地租赁等服务上,我们针对竖屏剧组推出相应优惠政策,同时简化办证流程,紧跟微短剧的快节奏。”横店影视剧组服务有限公司竖屏剧运营中心负责人透露。

这样的链式服务正在浙江多点开花。

坐落于杭州临平区的全国首个微短剧影视拍摄基地“临影厂”,已形成服化道等专业资源集聚“十分钟车程”的产业生态,为剧组提供从开机到杀青的一站式、零距离服务;在衢州衢江区,占地6.6万平方米的美高短剧超级工厂于去年5月正式启用,为竖屏剧拍摄提供新选择;依托水乡资源禀赋,去年,湖州南浔区提出打造“长三角全域片场影视基地”目标,构建“写—拍—播—评—投”为一体的影视全产业链……

从丰富场景到升级服务体系,浙江各地动作频频,不断织密微短剧产业生态网。

微短剧的繁荣态势,为浙江引来全球业内人士的目光。去年至今,横店已接待了10余批来自日韩、拉美等地区的同行,大家纷纷来此取经。

一个出海短剧生态共创平台也正从浙江崛起。去年10月,针对当下短剧出海热潮,横店国际短剧联盟正式成立,联盟集聚创意、IP、制作、技术、发行、人才和资本等核心要素,为短剧提供从创意孵化到全球传播支持。

“以在国内拍摄‘中国基因+外国演员’的出海短剧模式为例,它面临着外国场景少、外籍演员缺两大痛点,联盟一方面可协调外国场景搭建,另一边与海外的演员工会、影视协会等平台和经纪公司合作,建立万名覆盖全年龄层的外籍演员资源库。”联盟负责人、横店影视城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郭姝介绍,此外,联盟还汇聚了律所和专业技术单位,为短剧出海的“航母”插上护航双翼。

从最初的草莽江湖,到构建起系统性“工业生产”体系,浙江通过全产业链的精密咬合,完成对微短剧的精品化“改装”。在这片影视沃土上,“小屏故事”正承载着新时代传播媒介的磅礴力量,将中国故事“载入”海内外观众的掌心。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