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抗战大事记丨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
《四库全书》是由清乾隆帝主持缮抄的一套大型百科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共7套,分藏7座藏书楼,其中一套在杭州圣因寺文澜阁。太平天国时期文澜阁被毁,阁书散失。后经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找回近万册,浙江巡抚谭钟麟与丁丙共商重建文澜阁,丁丙主持重抄阁书,历时7年才大体完成。中华民国成立后,阁书入藏浙江图书馆,浙图首任馆长钱恂、省教育厅厅长张宗祥2次主持补抄,至1926年,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于全部补齐。
七七事变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觉察到文澜阁《四库全书》恐又面临万劫不复的灾难,即命总务组赶制木箱,准备迁移。经多方斡旋,阁书清点装箱140箱,《古今图书集成》等其他珍贵善本共装箱88箱,于1937年8月4日运离杭州,暂存富阳;然后先船运,后用卡车分批运至建德北乡松阳坞暂存。12月下旬,杭州、富阳沦陷后,陈训慈派人赴建德雇民船将阁书及善本运至金华,继而觅车转运龙泉。
随着战事吃紧,1938年初,浙大校长竺可桢电告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强调“文澜阁《四库全书》硕果仅存”,建议运往内地。教育部采纳建议,致电浙江,提出“兹为保全国家文献起见,望贵省府设法运黔”,但浙江省政府以无经费为由,消极应对。
竺可桢深为国宝担忧,筹集2000元垫付到贵阳经费,派遣浙大教授李絜非作为教育部代表到龙泉,协助浙图将典籍转运贵阳。
1938年3月27日,包括阁书在内的浙图典籍由龙泉起运,其路线为走公路由龙泉经福建浦城再到浙江江山,乘火车由江山经江西至湖南长沙,再由长沙走公路经湘北、湘西。1938年秋,历经5个月的艰难跋涉,阁书最终到达贵阳。
阁书上路后,屡遇险情。自浦城至江山峡口时,一辆运输车不慎侧翻,11箱3000余册书翻落池中湿水。护送人员急往附近村庄雇人,入池起箱,另行雇车星夜运抵江山县城开箱晒书,但因浸水时间过久,晾晒两日,仍有水渍。为赶时间,不得不重新装箱起运,途中注意通风,直至贵阳后,再次曝晒始干。3000余册书,每册每页经细心揭开,工作人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这个艰巨任务,所幸最终湿水书籍基本恢复原貌。
浙江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地——贵阳地母洞藏库
文澜阁《四库全书》由教育部直管,在贵阳时由浙江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和浙江大学共同管理。根据教育部决定,阁书由贵州省立图书馆代管,保管员由浙图派遣,浙江大学负责督察。阁书先安置在贵阳西郊的张家祠堂。但张家祠堂离城不到1公里,有空袭隐患。
1939年2月,贵阳遭遇日机严重轰炸后,出于安全考虑,4月,阁书迁入距贵阳市城北4公里的地母洞内。山洞高约四五丈,深约七八丈,附近荒凉异常,没有人烟,但安全性极强。
山洞潮湿,每年秋季必须曝书。由于贵阳多雨,曝书必须数月才能完成,而且搬动点捆,工作非常辛苦,曝书后还要撒石灰吸收潮气。历任保管员均恪尽职守,善始善终,后期又将每年一次的曝晒工作改成春秋两次,全年无停歇之日。因此历时6年的地母洞藏书,阁书保存完好,没有受损。
1944年11月,日军长驱直入黔境,阁书转运到重庆青木关。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浙江图书馆保管员毛春翔护送阁书回杭。回迁过程历经50余日,车队于1946年7月5日到达杭州,阁书重归杭州西湖孤山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