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出炉!浙江作家慈琪、大秀获奖
7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25年7月25日经投票表决,产生18部(篇)获奖作品。现予公布。
其中获奖小说7部(篇),诗歌1部(篇),童话5部(篇),科幻文学2部(篇),儿童绘本2部(篇),青年作者短片佳作奖1部(篇)。
18部获(篇)获奖作品中,有两部出自浙江作家,分别为慈琪的童话《外婆变成了麻猫》和大秀的小说《大河的歌谣》。
童话《外婆变成了麻猫》讲述了一个关于遗忘与衰老、爱与陪伴的故事。
故事中,深陷阿尔茨海默病困扰的外婆,每次发脾气都会变成麻猫。随着病情的加剧,变成麻猫的外婆离家出走了,于是外孙女一朵跟随麻猫踏上了一段历险之旅。书中流露出浓浓的祖孙情,引导孩子们懂得尊重和呵护老人。
这个故事来自于慈琪的亲身经历:“我的外婆这些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她本人遭受了不少痛苦,家人们从困惑、焦虑到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再到想方设法去理解她的需求,力图减轻她的痛苦。这是一个在很多家庭里普遍存在的问题,爸爸妈妈们需要花一段时间摸索学习怎样照顾这样的老人,且有时难以和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事情。”慈琪表示,这个故事尝试用一种比较清晰生动的方式来作出解释,让孩子可以少一些困惑和心理负担,更快地找到和老人家们相处的新方式。
90后作家慈琪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表现见长,她的童话和诗歌轻盈精巧,独具特色。此次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慈琪很开心这些故事和童诗可以获得认可,出于对有趣故事的热爱,她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写童话和童诗,一直写到今天。
慈琪的创作关注与孩子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的事物,希望孩子们能借助文学作品获得更多的力量,更有智慧,更正义,也更慈悲。谈及创作儿童文学最可贵的品质,慈琪回答:将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
不久前,慈琪上榜2025“浙江青年文学之星·夏季榜”,她感到“自己一直是一个充满困惑的人”,但这种状态恰恰是一个比较纯然的儿童状态——孩子会无止境地用自己充沛的精力去探索整个世界。“我很庆幸至今身上还得以保有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气’。”
小说《大河的歌谣》则以鲁西南黄河滩为背景,讲述了麻雀小学一群少年与一群候鸟之间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群爱护候鸟的少年形象,以田园牧歌式的叙述语言,表达对自然生灵的喜爱与赞美,引导小读者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获得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大秀感到很激动:“这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鞭策吧,应该继续写好下一个故事,才对得起这个奖项、这份鼓励。”
大秀透露,《大河的歌谣》这一故事源自于在家乡黄河边的一次游玩经历。大秀观察到,黄河边很多候鸟在飞,还有很多宣传标语提示保护候鸟,又遇到很多候鸟保护的志愿者,引发了他的兴趣。这些人发自内心对候鸟的爱护让他十分感动,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大秀将这件美好的事情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出来。
大秀出生于山东菏泽鄄城,现居浙江嘉兴,他的作品根植于乡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底色,将童年记忆与乡土文化相融合。他的代表作《皮影班》即通过皮影戏班兴衰展现非遗保护主题,获得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佳作奖。
“我从小就生活在乡间、农村,大学之后才走进城市,小时候的这种生活经历,让我能够以乡土、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来展开叙事。”
或许是儿时鲁迅作品的影响,大秀对于鲁镇式的江南水乡一直心向往之,机缘之下定居嘉兴,这里就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如今的大秀对自己的“两个故乡”进行交叉叙述——出生地山东菏泽,和常住地浙江嘉兴:《麻花辫》是嘉兴江南水乡的格调,《皮影班》写的是山东黄河边的故事,《红船谣》写嘉兴红船,《大河的歌谣》又写山东。“拥有这两个故乡真的很幸运,灵感素材源源不断,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