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蒲公英”掠过山海:一场重塑“他乡”与”故乡”的实验
(原标题:《东海观察丨当“蒲公英”掠过山海:一场重塑“他乡”与”故乡”的实验》)
当张紫楠的指尖第一次触碰到无人机操作杆时,舟山低空农事服务中心的玻璃窗外,东海正翻涌着细碎的波光。
这个自四川万源青花镇的14岁女孩,在研学手册上一笔一划写下:“原来大海的风,和巴山的蒲公英一样轻。”
7月11日至16日,由舟山市委统战部和达州万源团市委联合主办的“我们的巴山娃儿·大手牵小手”同舟研学之旅,恰是舟山“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实施三年的缩影。
孩子们在舟山低空农事服务中心体验无人机操作。舟山市委统战部供图
舟山与达州的协作始于2018年。“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的诞生,源于一次触动人心的调研。2023年,舟山市委书记何中伟率团赴达州考察时发现,当地近3万名留守儿童中,许多孩子长期由祖辈抚养,甚至独自生活。
“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在家‘放羊’,这不仅是家庭问题,更影响着东西部协作的可持续性。”舟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道:“我们意识到,要让达州务工人员真正安心扎根舟山,必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2300颗“蒲公英种子”扎根海岛,300余个家庭跨越千里团圆,在政策的吹拂下,山海间正生长出温暖的协作新图景。
“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实施第一年,”巴山娃儿“来舟。舟山人社局供图
搭建教育桥梁——
从“问学之忧”到“求学之便”
上午10时,定海一超市的货架间,来自宣汉的王小菊麻利地在整理着商品,工牌上的照片笑意盈盈。两小时后,她将准时出现在培训班门口,接放学的孩子。
这个如今寻常的场景,放在两年前却是她不敢奢望的日常——那时,她和丈夫在舟山打工,孩子在宣汉老家跟着老人,视频通话里孩子怯生生的一句“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总让她偷偷抹泪。
这样的牵挂曾是无数跨省务工家庭的共同隐痛。
“三年前招工时,80%的务工者都会问‘娃能在哪儿上学’。”舟山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这份来自一线招聘的观察,道出了教育问题在务工家庭决策中的权重。
自2023年实施“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以来,舟山累计帮扶15个达州家庭22名小朋友就近入读舟山公办小学、初中。
巴山娃儿在舟山参加中秋活动。舟山人社局供图。
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齿轮的精密咬合——“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推出的13条保障措施,如同为务工家庭量身打造的钥匙,精准破解了“家庭团聚难”的锁扣。
舟山在政策制定上大胆创新,将达州籍务工人员家庭纳入本地公共服务体系。在就业方面,留守儿童家庭成员被纳入重点帮扶对象,每月可享受最高1000 元的就业补贴和 60 万元创业贷款;在住房保障上,持有居住证的达州家庭可优先申请公租房或保障性租赁住房,随迁子女入学家庭还能获得额外政策倾斜;教育领域,达州籍学生不仅 100% 入学公办学校,还能在舟山参加中考并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
这种改变并非单向输出。在万源市白沙镇二中的新校舍里,孩子们在暑假班里玩得正酣。这座由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赠 1100 万元建成的校园,让孩子们的教学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孩子们说:“以前觉得山外面的世界很远,现在有机会出去看看了。”
巴山娃儿来舟。舟山人社局供图
2023年8月25日,舟山普陀山机场迎来了首批12名“巴山娃儿”,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瞿元超的三个孩子就在其中。“这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兴奋得睡不着觉。”瞿元超回忆,孩子们抵达舟山后,立即被安排进定海小沙的公立学校和幼儿园,妻子也在当地找到了工作。这个五口之家在舟山有了稳定的住所,孩子们的成绩显著提升。
当越来越多像王小菊、瞿元超这样的家庭实现“全家团圆”,教育桥梁的价值愈发清晰:它不仅让孩子的求学路更平坦,更让父母的奋斗有了温暖的归宿,最终让山海相隔的两座城市,在下一代的成长中完成了文化与情感的深度联结。
构建良性循环——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富”
每次出海,来自四川宣汉的吴炳林望着驾驶台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思绪偶尔会飘向老家。这位曾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农民工不会想到,2022年那个决定报名舟山“海员订单班”的清晨,竟为全家劈开了一条通往新生的航道。如今他月薪万元的工资单上,承载的不再是单向寄钱回家的压力,而是孩子下学期兴趣班的选择权。
“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就业—家庭—城市”的良性循环。
这种循环藏在“订单式”培训的链条里。在就业端,舟山将达州籍劳动力纳入“订单培训”体系,针对船舶修造、绿色石化、海员等本地优势产业开展定向技能培训。在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一群身着蓝色工装的学生正在练习船舶电路焊接 ——他们是“2+1”办学模式的学员,前两年在本地打下理论基础,第三年赴舟山企业实习。
海员订单班培训结业。舟山人社局供图
数据显示,自“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实施以来,舟山市已与达州市合作开展海员、石化、机电等“订单”技能培训1100余人。姚春琼就是受益者之一,这位2021年入职的钳工主修,如今年薪10万余元,“培训时考的证书直接能上岗,省了至少两年摸索时间。”在创业领域,达州籍高校毕业生孙滔利用10万元创业贷款,在舟山开办了一家汽车维修店,带动10名同乡就业。
产业协作更让幸福有了“可持续”的底气。舟山统一战线投入900万元共建“万源市巴山硒李产业园”,带动东部资本2700余万元注入;“富硒有李”直播带货50余场,销售额达120万元;“百里坡旧院黑鸡蛋”等产品走进浙江市场,成了老乡们的“致富蛋”。
当2300余名达州籍务工者在舟山的造船厂、酒店、社区里找到位置,当“单打独斗”的打工故事变成“全家扎根”的生活叙事,数据便有了温度。
编织“蒲公英”全链守护体系——
从“四处飘散”到“落地生根”
上午7时,冯顺莉的手机已经弹出三条消息:达州老乡周师傅询问孩子转学流程,新来的海员家属想申请保障房,还有人打听周末老乡联谊会的时间。
这位在舟山生活了二十年的达州人,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回复的语气熟稔又温暖,就像在招呼自家亲戚。
冯顺莉和丈夫于20年前就来到舟山,一同创立了舟山市美意贸易有限公司。而她的身份卡上,“达州市驻舟山农民工服务工作站站长”下面,又多了一行新字:“蒲公英计划服务专员”。
舟山创新实施的“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除了稳定就业,更关注的是整个家庭来舟生活的全面保障。为全链条护航“巴山娃儿”家庭生活,舟山挂牌成立“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服务站,并聘任了冯顺莉这样的“蒲公英计划”服务专员。
服务专员一方面要动态掌握达州籍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薪资待遇等信息,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对接人社、教育、住建、医保等部门,及时协调解决达州籍务工人员住房、医疗等方面困难和需求,切实打消其稳定就业的后顾之忧。
“我是达州人,也是新舟山人。”这句话,冯顺莉常挂在嘴边。在她看来,“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的妙处就在于:既带着故乡的根,又扎下新土的芽。而她要做的,就是让每颗飘到舟山的“种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雨露。
“巴山娃儿”感受到舟山满满的爱。舟山人社局供图
全链条服务让幸福落地生根。三年来,舟山创新设立“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服务站,联动人社、教育、住建、医保等部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 “一站式”保障。
住房保障领域的创新是“蒲公英计划”的一大亮点。舟山突破常规,将公租房保障范围从“城镇家庭”扩展到达州籍务工家庭,并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优先面向他们出租。这种“以房留人”的策略,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住房压力,还极大增强了外来人口的归属感。许多在舟的达州人感慨,以前觉得自己是城市的过客,如今有了房子,孩子有学上,舟山真正成为了他们的家。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产业,全链条的温暖服务让“蒲公英”在东海之滨茁壮成长。
正如舟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所言:“‘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的三年,不是种子的单向迁徙,而是山海间共同生长的故事——当舟山的海风拂过巴山的梯田,当达州的辣椒融入舟山的海鲜,协作就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巴山娃儿·蒲公英计划”的意义远超个体命运的改变。它是东西部协作从“劳务输出”向“人才扎根”转型的生动实践,也是城市治理从“人口管理”到“价值共创”的理念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