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细针 定住“海鲜”
舟山“蟹老板”把海鲜壳制成精致标本
(原标题:《舟山“蟹老板”把海鲜壳制成精致标本,记者前往拜师学艺——一根细针 定住“海鲜” 》)
吃完的蟹壳、海胆只能扔进垃圾桶?且慢!挖空螃蟹,重塑立体身姿。瞧!一个横行霸道的螃蟹标本,活灵活现。掏空海胆,塞入暖黄灯珠。啪!一盏带深海氛围的“有胆”灯,点亮黑夜。
这波把“好吃的”变成“好玩的”创意潮正席卷舟山,成为海岛青年学习海洋知识、消解日常烦忧的新风尚。其中扛旗的,正是手作圈里的“蟹老板”——“海物惟错”标本专研室主理人唐舟凯。
海边生,海边长,“蟹老板”对蟹的感情很深。舟山人自古就用盐渍、醉制封存海味,现代液氮急冻、冷链锁鲜等高科技手段也司空见惯。但唐舟凯偏偏选择了另一条路——标本制作。“盐和冰封住的是肉身滋味,而标本定住的是鲜活的姿态、大海的灵魂。”去年8月,他辞职开起了标本专研室,慕名前来体验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听说我想拜师学艺,“蟹老板”放下镊子打趣说:“那就大胆试,看你‘定鲜’功夫如何?”
海鲜知识讲成脱口秀
标本盒里,一只穿花衣裳的螃蟹突然向内一勾大钳子。我猛地眨眨眼。幻觉?可它的螯尖分明划破了空气。
一脚踏进位于定海城北村的“海物惟错”标本专研室,标本竟像活得似的,把我定在了原地。有这般神奇体验,难怪火爆微信朋友圈。
“你是舟山人吧?认得这是啥蟹伐?”“蟹老板”一只大手稳稳按住标本盒,另一只手指向旁边堆成山的螃蟹宝典,“来来来,把那本最厚的抽出来,翻到第243页。”我仔细比对了书本上的图例和标本,原来这只螃蟹的学名叫丽彩拟瘦招潮蟹。“‘丽彩’,说的就是它橘红靛蓝颜色很美丽;拟瘦招潮说明它的外形结构与瘦招潮蟹非常相似。”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标本上。
“蟹老板”自制的丽彩拟瘦招潮蟹标本,大钳子神气威武。“蟹老板”提供
“‘招潮’可以理解为招引潮水,形容它大钳子挥舞的样子。”见我被那只比例夸张的左钳吸引,“蟹老板”看穿了我的心思,模仿着螃蟹挥钳子的动作说,一大一小的钳子是雄蟹的“标配”:大钳管面子——撑场子、找对象、吓唬人;小钳管里子——管吃饭、搞卫生、过日子。
说话间,“蟹老板”又托起一个舟山梭子蟹标本。“瞧,我们从小吃到大的梭子蟹,钳子也是一大一小,你留意过没?”他的话让我脸上一热。“梭子蟹在海里生活,大小钳跟耍帅关系不大,纯粹是干饭和干架。”他比划着说,遇到蛤蜊等小型贝壳,它可以先用大钳子碾碎,再用小钳子把肉挑出来,这样分工又快又省力!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有人把晦涩的生物知识讲成脱口秀,使人笑着就把知识点刻进脑子里。这让我对这位“蟹老板”充满好奇。
“大学本科学机械设计,研究生一头扎进水产养殖,最终在外婆家老屋开起了这个标本工作室。”他介绍说。看着满墙姿态各异的螃蟹标本,我不由心想,这凝固的甲壳,不只是锁住的“舟山鲜”,更是讲述海洋生物知识的标本。
“蟹老板”自制的丽彩拟瘦招潮蟹标本,颜色煞是好看。“蟹老板”提供
“庖丁解蟹”去肉忙
墙上的标本凝固着海鲜张螯、腾跃、疾走的瞬间,工作台是另一番景象,镊子、探针、注射器等各就各位,一场“生命定格术”即将开始。
“第一步,去肉!”唐舟凯从冰箱里取出一只解冻的丽彩拟瘦招潮蟹。它只有2厘米长,咸腥味扑鼻。“不过嘛,”他嘴角噙着笑,“这活儿很费神,很多体验者选择跳过。”话音刚落,我不服输的劲儿冒了出来:来都来了,必须试全套。
身为舟山人,我自认对付螃蟹不在话下。指间稍发力,利落地卸下背壳。紧接着,在“蟹老板”指点下,我旋开水龙头,指尖托起蟹壳和蟹身,让水流带走大部分可见的软组织。
“蟹老板”教记者用口腔冲牙器给螃蟹去肉。拍友 何菁
剩下犄角旮旯的怎么办?正当我发愁之际,“得用这个。”唐舟凯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口腔冲牙器,“我入行8年了,目前国内专业做这个的不到10人。很多工具、做法没有资料参考,只能一步步摸索。”他解释,冲牙器的水流比普通水流“刁钻”,但喷头不能贴太近,角度要对准缝隙。
我深吸一口气,按住蟹身,启动了冲牙器开关,让水线精准地探入小角落。果然,那些扒在内壁上的顽固组织慢慢开始被水流冲了出来。我暗自窃喜,把作业交给“蟹老板”检查。趁着空闲,我凑到了边上正在忙碌的一位小姑娘身旁,她正戴着防护手套,掌心微曲,托住一枚长刺的海胆,用镊尖小心地夹取着壳内残余的海胆肉。“看着简单,上手才知多耗心神。”她轻吁一口气,目光不曾离开指尖,“这份全神贯注的感觉,比在手机上刷短视频有趣多了,不枉我这次从上海过来,专门把制作海胆灯加进旅游项目清单。”
“蟹老板”教记者用镊子给螃蟹去肉。拍友 何菁
我们聊得正起劲,“蟹老板”把蟹壳和蟹身举起来,对着光线看了又看。“去肉率起码有90%,第一次能做成这样,相当不错了。”紧接着他又拿起镊子精修起来。
“这两年,我们制作的标本已经跃出展柜,走进了舟山的大街小巷,成了市集上备受欢迎的文创和伴手礼。”他说,即便有的标本制作需要花费1个多月时间,有的售价上千元,但仍有不少市民、游客愿意排队买单。这更让他下定决心,用心做好每一件标本。“它们被带往多远,舟山海鲜的故事就能走多远。”说这话时,他语气中透出一丝骄傲。
来“海物惟错”标本专研室体验制作标本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蟹老板”提供
塑形点睛注入灵魂
从酒精中捞起再风干,去肉的蟹空灵剔透,但这只是一具“皮囊”。
“生物标本的‘活’首先在于塑形。”唐舟凯轻拈起蟹放在泡沫板上,“它像不像被海浪冲懵了头?”随后,他把大钳子调整到与背甲呈60度角的位置,又捏起一根细针固定至泡沫板。只见大钳子高高扬起来,像是这只螃蟹在向同类宣告自己的领地。
看到这精彩的一幕,我不由也手痒了,也拿起一根细针尝试去给螃蟹塑形。我屏息凝神,轻轻拎起螃蟹钳子的一个关节,缓慢地向上、向前推起一个弧度;紧接着,另一根细针固定住足尖。“角度要傲,力度要绷”,他不停在一旁指点,“太高,像投降;太低,像认怂。要找平衡点!”
“蟹老板”指导记者给螃蟹塑形。拍友 何菁
我眼睛看到了,但手却不听使唤。我拿起细针耐心调整角度,好像在操作精密的钟表。在“蟹老板”的助攻下,我竭力让钳子微微向上抬。“嘿,有那味儿了。”唐舟凯拈起一根昆虫针。“皮囊有了,筋骨也有了,就差画龙点睛。”说着,针尖已精准地轻点、微挑——一只眼柄应声立起,宛如微型潜望镜般神气活现,他手里的针不愧是“定海神针”。我依样而为,小心地将针尖抵在另一只眼柄根部,轻轻一拨。
刹那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只丽彩拟瘦招潮蟹“活”了!它的步足或支撑、或微抬,仿佛下一秒就要横行而去,一股生猛的“海味”扑面而来。“感觉它好像能冲进海里再干一架!”唐舟凯说,“我从小喜欢海里的生物,在它们身上仿佛看到了一种和大自然搏斗永不服输的劲头。”他踱步到一排标本前,一只缺了钳子的蟹映入眼帘,它带伤冲锋的劲儿被标本定格。
很多人不理解,硕士毕业的他辞职创业做标本,但即便父母好言相劝也没能改变他的主意。就是靠着这股劲儿,他搞起了标本专研室。如今每到节假日,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专研室所在的城北村名气渐旺,还带动村里的土特产品供不应求。“未来,我还会扩大规模,联动村民开发文创等衍生品,让大伙儿一起享受大海的馈赠。”他告诉我,他现在是定海区“廊缘海物共富工坊”坊主,以后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你们看,我们也完工啦!”这时,市民徐亦茜和女儿高高举起手中的和尚蟹标本,“叔叔,和尚蟹的故事很有趣,我们下次还来。”在孩子笑声中,“蟹老板”眼中漾开的温柔,像极了涨潮时漫过滩涂的海水。
(2025年07月17日,《浙江日报》00008版:亲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