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时评 > 热点新闻

文学输出的范式创新与路径拓展

发布时间: 2025-07-14 15:12:12 来源: 《浙江日报》(2025年07月14日00007版:思想周刊·知行) 作者 王迅 编辑 李雅南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积极拓展文明交流互鉴新方法新路径,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学是文明互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文学输出呈现出经典作品多语种覆盖、网络文学产业化等特征,在文学产品与数字平台的融合中凸显了浙江特色。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创新浙江文学输出的范式,拓展浙江文学输出的路径。

高质量文学输出的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形象影响着该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文学的海外传播对于塑造一个国家的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纷纷被译介到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这些作品里,国内与国外、传统与现代是共生的。文学输出成功的作家往往善于把外国文学资源融入本土文化书写,这种融合基于创作主体自觉的国际对话意识。在文明互动机制中,如何在世界性语境里处理中国经验,如何在多样文明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关乎文化自信的命题,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高质量文学输出的重点是海外读者的接受程度。文学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要推动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深度理解,在此基础上产生精神共振,既有赖于文本本身,又不能离开宣传、交流与推广。其中借力出版机构参加国际书展,是重要的推广模式。近日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艾伟、汤汤、钟求是、哲贵、鲁引弓、海飞、畀愚、斯继东、东君、草白、宝树等浙籍作家纷纷亮相,展现了浙江当代文学的成就与深厚底蕴。浙籍作家与汉学家进行充分交流与沟通,在中外比较视野中建构浙江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输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当前我国文学输出对策研究主要着眼于作品翻译和出版方面,往往对我国文学被海外读者接受的实际情况有所忽略。事实上,海外读者的态度及评价关系到文学输出的整体效果,是衡量作品译介与接受完成度的重要指标。在新时代,“读者端”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程度依然是判断文学输出质量的试金石。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当前文学输出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译介的价值目标如何实现。作为文化输出的必要环节,文学译介与传播是文明互鉴与文化融合的重要内容。那么,“翻译”应在多大程度上忠于原著呢?诚然,完全拘泥于原著可能造成接受的困难,但若过于迁就国外读者的“口味”,是否又会导致文化的负迁移。归根结底,症结在于如何实现文学输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型。在当前文学译介中,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倘若不能充分考虑异国文化因素,将会影响海外读者的接受效果。

其次是作家在输出国的介入有待加强。从传播学来看,文学输出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文学高质量输出有赖于国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作者端”与“读者端”的互动是影响文学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创作主体与媒介主体的互动,可以通过媒介对海外读者实施“干预”。有专家认为,媒介占据了文学环境的权力要塞与中心,成为制约者与掌控者。因此,报纸、海报和网络等媒介主体与创作主体的互动,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再次是缺少基于海外接受的文本对策研究。《解密》的成功输出表明,文本因吸收异域叙事资源而彰显出“世界性”。麦家从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小说中获取灵感,打破间谍题材作为通俗文学标签的思维定式,对之辅以“纯文学”性质的修辞改造,形成雅俗共赏的美学效果。这种融合中外审美元素的尝试,是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生动实践。这种联接中外叙事资源、突破审美壁垒的创作实践,为浙江文学的高质量输出提供了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支持。

浙江文学实现高质量输出的建议

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传播转型,是当代文学高质量输出的关键一环。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找寻文学输出的突破口,并在文化主体的自我确证中实现浙江文学的有效传播,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基于浙江文学创作现状及其海外译介、传播与接受的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借助自身优势在中外美学资源融合中探索文学输出新路径与新方法。创作主体应打破影响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沟通的壁垒,并把地方经验的书写纳入世界文学体系,同时,在处理“世界性”与“地方性”的关系中构筑“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向海外读者传递浙江声音,讲好浙江故事。

二是在策略上把着力点放在“作者端”。文学输出的源头是创作主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生产的过程与文学传播的效果。浙江作家应积极介入作品的宣传与推介。比如,麦家、王旭烽等在英语世界和西语世界持续展开推介交流活动,向目标语读者阐释文本内涵与外延,就是很好的尝试。对话与阐释是向海外读者传达个体化信息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文学输出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切实路径。

三是重视翻译主体与媒介主体的研究。事实上,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在“合力”作用下完成的。翻译主体对文本的“干预”在文学传播中起到先导作用,从源头上决定了传播范围和效果,对文学接受产生潜在影响。而媒介主体则借助书评人直接向读者发声,影响着文本的阅读方法与理解模式。浙江文学呼唤着特定的译者和书评人,结合本土作家作品的特征来探讨最佳翻译路径与推广范式。

四是文化管理部门联合出版机构搭建推广平台,为高质量文学输出创造条件。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优秀文化走出去,推动国潮精品、影视出版、文创动漫等优质产品出海。建议省作协趁势而为,以作品为中心研制文学出海路线图和日程表,在策略上优先推出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等具有市场冲击力的作品,作为示范引领“文学新浙派”的创作,使文学输出与创作构成良性互动关系。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