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本土化全球化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路径选择上,既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本土化命题,又要回应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的全球化命题。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重视本土化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当具备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性特征、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本土性特征、教育优先发展的时代性特征、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平性特征以及教育科技人才创新的一致性特征。首先,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结合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国情,积极探索具有强烈本土特色的制度、理论和模式,摆脱对外来经验的依赖,建立独立自主的高等教育体系,办好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能力的、可以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高质量大学。其次,要重视加强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的研究,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再次,基于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高等教育的规划和政策制定要充分关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的层次性,注重结合区域特色和建设优势学科。最后,还要重视对本土创新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把握,把研究和论文扎根于中国大地,通过有组织的科研组建科研团队攻坚克难,通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有组织的服务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推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面向全球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我们要把中国高等教育置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加以审视,探寻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规律,融入继而引领全球高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高等教育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和载体越来越体现出高度网络化、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应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伙伴矩阵,强化与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科技组织在高端培训、高水平联合科研等方面的合作,鼓励中国学者深度介入全球教育、科技治理议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参与全球教育市场竞争赢得话语权,力求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路径提供中国样本。
推进高等教育本土化全球化的三个阶段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路径选择上,应当秉持高远站位、宽广视野、系统观点,对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双向回应。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路径是,从高等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本土化、融入全球化。这一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旨在对本土化的坚持与全球化的积极回应。本土化的关键还是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制度优势,一切从实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领跑而不追随,走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摒弃以排行榜指标办大学的理念,科学合理地优化各类评价指标体系,将融入全球化的过程看作是汲取养分的途径,旨在通过学习先进经验,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在了解国外成熟制度的基础上,寻找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举措和办学方式。
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路径是,从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上秉持本土化、支撑全球化。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本土化是建立在坚定的民族性和国家性的基础上,拥有相对稳定、自主的文化内核。与之相适应的全球化过程,也不再只是学习外来经验的过程,而是将本土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嵌入世界高等教育体系,并逐步孕育显示度和话语权的过程,两者是交互递进的。重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通过提供中国特色、惠及全球的各类在线教育课程、精品教材等产品和服务,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力支撑高等教育治理全球化进程,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优质资源。
三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路径是,升格本土化自主知识体系,从价值观上提促全球化。这个阶段,强调以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切实服务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根本目标,强调人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聚焦服务国家发展利益。同时,要重视提促“中国参与”到“中国贡献”的历史进程,加强高等教育各类组织行为体与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交互,实现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以推动高等教育各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合作实现高度耦合为落脚点,以包容、共享、互惠、互利开展交流合作实践。通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效传递,分享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全面助推全球可持续发展,实现构建全球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作者为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