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时评 > 文明评论

“办法就在群众中”

发布时间: 2025-07-14 15:10:19 来源: 《浙江日报》(2025年07月14日00006版:思想周刊·学习) 作者 汪明进 编辑 李雅南

“办法就在群众中。”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提出的鲜明观点。他要求干部扑下身子,并在《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 一文中概括“五字诀”,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

多年后读来,这样的提醒依然铿锵。当今之治,不缺制度,不缺部署,常常缺的,恰是“真情况”和“硬办法”。而通向这两者的桥梁,正是调查研究。调研之道,说到底,是通达下情、洞察实情、化解难情的过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调研,何以知疾?不下沉,何以察情?只有把调研当作一种工作自觉,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群众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句话,在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中屡试不爽。无论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开辟,还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确立,背后都有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扎实调研的支撑。我们党从不是靠闭门造车、书斋推演打下江山的,而是靠脚步丈量实情、靠走访换来信任。

干部的眼睛是否向下,决定了政令是否可行;脚步是否迈进田间,决定了方案能否落地。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用来调研,用脚步走出决策,用心感知民情。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这是多年经验之提炼。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调研,就是那“本”与“先”,不立此基,其他无从谈起。在任何一个历史节点、任何一项改革任务面前,都不能跳过“调研”这个入口环节。只有深耕现实,才能破局未来。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在理论上强调调研的重要性,更在实践中身体力行。面对群众提出的难题,他始终坚持扑下身子、走进一线,带头破解难题。浦江下访期间,他现场协调解决村民对道路改造的质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善于从“群众的逆耳言”中找准症结、改进工作。这种“敢碰真问题、敢听真意见”的作风,正是他在调研中所倡导的“深、实、细、准、效”理念的生动体现。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很多看似卡在“执行”的问题,其实根源在“认知”的断层。而调研正是补上这段断层的“桥”。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有些干部习惯“听报告”“读材料”,却很少“蹲下去”“谈几句”。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问”;真正的堵点不是“信息缺”,而是“路径断”。

“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调研不仅要走得下去,还要沉得下去。沉得下去,才问得出真话;问得出真话,才找得着好办法。“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可见,放下“我们早知道”的傲气,迈开“我们亲自看”的脚步,才是真正对问题负责的态度。

从这个角度讲,调研不是发现问题的手段,而是打开复杂局面的钥匙,是政策“能不能行”、改革“推不推进”的第一道门槛。面对群众意见,敢于触碰问题、寻根问症,调研才能真正立在现实土壤之上。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者,首先要修身。调研,不是例行任务,而是修养的一部分。一个干部是否对群众有感情,是否对问题有敏锐度,是否对政策有落地心,调研中一目了然。那种“走马观花式调研”“看安排走流程”的习气,说到底,是“德不固、心不诚”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有的干部坐在会议室里“画饼”,讲大话、讲套话;而一到群众中间,就词穷,眼神飘忽,插不上话。为何?因未曾真正走进群众,未曾习得“知言察微”的功夫。调研不仅看脚步,更看心迹,是检验政德的一面镜子。

“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这是习近平同志对现代“官德”的提醒。调研就是这面镜子。它反映出要“把人民放在心上”,而不是“把人民挂在嘴上”。真调研,不是技术活,而是德行功。听得进百姓话,才说得出实在策;走得进百姓家,才干得出成心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在调查研究中走马观花、浅尝辄止”。调研,就是与形式主义的较量,是干部与自己惰性的对话。干部调研,不仅要有方法,更要有定力。要带着问题走进去,带着责任听进去,带着担当想出来。这是对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党性的拷问。

由此可见,调研不仅是一种工作技艺,更是衡量干部党性、政德与修养的重要标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我们探索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这条路,走得踏不踏实,靠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

“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不仅要把宏大的愿景写在蓝图上,更要把人民的冷暖写进政策中、把实际的问题写进方案里。现代化不是政策叠加、指标提升的堆砌,而是机制运行、群众感受的验证。没有调研,就无法知道“短板在哪、堵点在哪、群众的感受在哪”。

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替人民“包办代办”,而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调研,正是沟通治理与群众的桥梁,是把“群众想的”和“国家干的”统一起来的重要路径。

调研不只是“点对点”的过程,更是“面与面”的链接。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的发展,而调研就是这种“从点及面、从情到理”的实践方式。在新时代的语境中,“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这一论断不仅展现出方法论的力量,更逐步沉淀为一种制度安排、一种政治智慧、一种文化底蕴。

正因如此,调查研究不仅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一步”,更是实现国家战略愿景和人民幸福图景之间的“连心桥”。以调研为基、以民意为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作者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