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到世界:“中国印”书写方寸间的“文明互鉴”
方寸生万象,金石纳乾坤。7月14日,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浙江周·宁波日活动现场,一方方凝聚华夏精魂的印章将静待世界品鉴。古朴的天一阁剪影、跃动的东海黄鱼——宁波千年文脉的意象在此镌刻,化作“文明互鉴”的独特使者。
这精彩呈现的背后,是一场历时五年的实验。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领衔的“世界图纹与印记”图形印创新实验项目,正以刀代笔、以石为纸,篆刻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语言。
破壁:
从书斋雅玩到文明使者
在全球化浪潮奔涌的今天,文化如何跨越国界、直抵人心?
创新,是陈振濂和他团队艺术生涯的恒久命题。自2021年起,陈振濂以图形印篆刻破题,站在世界印章史与“大印学”的宏阔视野中,开启了一场探寻“学科交叉、文明互鉴”新路径的壮阔实验。
项目组负责人坦言:“过去篆刻常囿于一己之趣,如今应当转向国家的大视野大影响,从而在为国为民、进而在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西泠印社,这方篆刻艺术的圣地,是项目的坚实依托。“印学界一直有国际视野。”陈振濂谈及项目渊源时介绍,西泠印社在沙孟海时代就曾探索“国际印学研究中心”,饶宗颐时代亦提出过“东学西渐”的理想。
作为宁波文艺大师,陈振濂将项目起点落子故乡。宁波——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书法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孕育了梅调鼎、冯君木、钱罕、赵叔孺、马衡、潘天寿、沙孟海等大师。深厚的文脉与当下整齐的人才梯队,为篆刻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
2021年,项目在宁波江北扬帆启航。陈振濂在此组建项目实验组,阮解、蒋明、孙长铭、谢吉昌、张伟等5位年轻篆刻艺术家率先加入,阮解任项目组组长。随后,全国各地关注“世界印章史”的印人同道云集而至。
然而,破壁之路,荆棘丛生。图形印科研项目实验组组长阮解坦言:“这是一次篆刻艺术开拓与创新的‘科学实验’,过程很艰辛,很不容易。”
出海:
从姚江北岸到世界殿堂
如今,“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图形印创作展览已成功举办三届,完成涵盖100多个国家的2000余件作品,巡展足迹遍布国内外多地。
“文明互鉴·一带一路”第三届图形印创新实验作品展。图片由江北区委宣传部提供
从杭州亚运会“亚运风采”展,到博鳌亚洲论坛2023“共绘丝路文明”文化人物艺术展,从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到哥伦比亚“东方风华·印世界”特展,这方方印石跨越山海,吸引超50万人次参观。更令人瞩目的是,项目于今年6月登上联合国总部舞台,面向193个成员国绽放光彩;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瑞士日内瓦、日本大阪展出,成为跨越语言的文化使者。
宁波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宁波自古就是海陆联通和东西双向开放的枢纽,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图形印创新实验项目正是这种文化自觉与国际视野交汇的成果,也是宁波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市”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拓界:
从技艺传承到文明新篇
在陈振濂看来,中国印学已历经两大高峰:周秦汉魏晋的“古玺印时代”与明清的“文人篆刻时代”。如今,印学又站在了关键路口。而“图形印”的出现,以其五大革命性特征,引领着印学迈向第三次变革——
首次让篆刻艺术拥有了与国家社会政策密切相关的传播推广功能;史无前例地将各异域标音文字引入印面,统驭于中华审美;使外域文明的典范图形、徽记、符号、纹饰等,在篆刻中得以表现与再现;将中国古代肖形印等表现手法,拓展至外国图像题材;让传统金石学审美趣味,在异域文字图形印创作中焕发新生,实现融合互鉴。
从国际交流层面上看,图形印项目为中国文化“出海”提供了一个独特载体。
项目组负责人认为,“中国印”走向世界的第一代成果,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向全世界数十亿人完美展示文化符号。
“而今天‘图形印’展览进入联合国总部,以及在世界各国展事的充分活跃、广受欢迎,可以说是上接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印’之后第二个波次的成果开启。”陈振濂感慨,“篆刻家须怀‘家国情怀’,立足‘国家’‘世界’的立场与视野。”
方寸之间,刀起石落,从宁波到世界,这方“中国印”正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书写着文明互鉴的壮丽篇章。
(2025年07月14日,《浙江日报》00011版: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