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左

走进全国最大泥蚶种质资源场,当“保育员”和“选育师”

发布时间: 2025-07-10 14:55:42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周琳子 通讯员 丁文勇

(原标题:《记者走进全国最大泥蚶种质资源场,当起“保育员”和“选育师”——培育长在滩涂里的“芯片”,真不容易》)

浙江沿海地区的酒席上,泥蚶是广受喜爱的佳肴。

今年6月底,温州市龙湾区泥蚶种质资源场转入正式运行——这是一座国家级泥蚶种质资源场,它就像一个基因资料档案馆,依托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已收集、保存各类活体种质资源150余份,DNA等基因种质资源1万余份,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泥蚶研究“宝库”。

种质资源是农业创新发展的“芯片”。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曾在全国率先突破泥蚶全人工育苗技术,培育出泥蚶新品种“乐清湾1号”。如今,温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滩涂贝类苗种繁育基地,助推浙江滩涂贝类苗种产业居全国龙头地位。

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员向记者(左二)介绍泥蚶人工繁育。 浙江日报记者 周琳子 摄

近日,记者跟随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一支16人的科研团队,走进这片泥蚶“芯片”产地,当一回“保育员”和“选育师”。

喂食“奶粉”,抽查“宝宝”吃饱没

我们的第一站是藻类保种室。

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方军告诉我们,养好泥蚶“幼崽”,必须精心调配“奶粉”——它们的饵料单胞藻。在这里,一排排三角烧瓶里培育着不同生长阶段的藻类。“我们设计了智能化设备,每天定时摇晃20次,确保藻类生长均衡。”方军说着开启了设备。

记者(右)在藻类保种室查看三角烧瓶中培育的藻类。 浙江日报记者 周琳子 摄

走进资源场,我们看到泥蚶的住处是育苗大棚里的一口口繁育池。

“快来看!”方军招呼我们,只见水中的“成年”泥蚶贝壳微张,正往外吐一缕缕白色“烟气”,“颗粒状是母贝排出的卵子,烟雾状是公贝排出的精子,在水里就能自然受精。”4月至7月是泥蚶人工繁育的季节,眼下,资源场里的“新生儿”数以亿计,它们正嗷嗷待哺。

我们模仿方军的动作,用水泵把“奶粉”均匀地撒入育苗池,像这样的喂食早上、下午各需进行一次。

喂食之后,要抽查“新生儿”有没有吃饱。选定一处育苗池后,方军指导我们用吸管取出一批壳长一两毫米的泥蚶幼苗,放入烧杯,再舀一杯海水把它们清洗干净,“可以看到幼苗的壳里有黑点,说明它吃得很饱。”他像照料婴儿一样仔细观察。如果发现“新生儿”吃得不多、活跃度低甚至有死亡的情况,就要请技术人员进一步用显微镜观察,排查问题。

去年底资源场项目建成后,保种塘扩容至40亩,繁育总水体达到1.6万立方米。目前,这里生活着乐清湾泥蚶原种、“乐清湾1号”泥蚶新品种、抗病泥蚶品系、红蚶、福建泥蚶、辽宁泥蚶、朝鲜泥蚶、韩国泥蚶等种质资源,每年可以培育各类“成年”泥蚶50吨。

方军告诉我们,团队成员出差时最爱逛海鲜市场,在各地对比品种差异、获取信息、收集种质,以不断提升资源场的丰富度,“最新加入的是来自朝鲜半岛的泥蚶,去年12月通过辽宁丹东口岸来到温州。”

“这里面哪种最珍贵?”我们有些好奇。

“每个采自野外的原种都很重要,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最珍贵。”方军解释,“培育新品种时,要选取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性状,比如长得快、不易生病或更好吃的,把这些性状筛选、放大、稳定下来。收集了足够多的遗传基因,将来培育新品种就能找到相应的优良性状。”

培养弧菌,选出抗菌“幸存者”

副研究员滕爽爽在团队中负责基础研究。下午,我们跟随她做一名泥蚶良种“选育师”,参与筛选、培育泥蚶新品种。

十年前培育出的“乐清湾1号”以长得快著称,今年,抗病性强的“乐清湾2号”完成选育工作,已经申报国家水产新品种。培育这两个新品种分别耗时10年和16年。不过,性状的挖掘没有止境,两项研究仍在持续。

在标本储存室里,滕爽爽拿出两个泥蚶标本让我们辨认:“猜猜看,哪个是‘乐清湾1号’?”仔细对比,左边贝壳上的横向条纹密,右边的条纹更舒朗,我们猜测:“是右边这个?”

“对,这是它的生长纹,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长得快间隔更宽。”她说,“乐清湾1号”已选育到第9代,每年选取长得快的个体继续繁育,就能不断放大优良性状。

走进选育“乐清湾2号”的实验室前,我们穿上鞋套、戴上帽子,首先进入细菌培养室。“近些年,我们主攻抗弧菌性状研究。对泥蚶来说这是最致命的病菌,能抵抗这种病菌就更强壮。”滕爽爽说。

在她的指导下,我们小心翼翼用接种环挑出平板上的弧菌,放入液体培养基中扩大培养,等待片刻,再将泥蚶浸泡到含有弧菌的海水中。

“接下来一个月,我们会观察哪些泥蚶‘幸存’,然后保留它们的基因,扩大繁育、重复试验。”她带着我们把这组泥蚶放入28℃的恒温育种室里,“至少经历十多年、连续选育4代,等遗传性状稳定后,才可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眼下,科研团队已经在着手选育“乐清湾3号”。这项研究难度更大,主攻的是口感,想让泥蚶吃起来更鲜甜,就要选育高糖原的品种。不过,测糖原含量需要解剖泥蚶,即使发现了优良个体也无法继续繁殖培养。

滕爽爽介绍:“我们正在开展一项探索,从上亿个基因点位中找出和口感相关的2万至3万个点位,形成大模型,一验即可知糖原含量。”这项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应用,但在渔业领域还较为前沿,期待下一个十年选育成功。

上门服务,护送幼苗“搬新家”

今年上半年,资源场繁育了100余亿粒泥蚶苗种,它们一部分用作选育试验和种质保存,其余供应给育苗养殖企业,最终将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

傍晚时分,乐清市津智水产苗种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式朋前来选购一批良种,我们和资源场科研团队一起护送泥蚶幼苗“搬新家”。去年苏式朋在资源场买了7斤泥蚶幼苗,生长快且存活率高,上市可更早,他连连称赞。

沿途有很多海水贝类育苗场。“这里是温州和台州的交界处,南塘镇和翁垟镇很多人从事滩涂贝类育苗养殖业。”苏式朋告诉我们,这些年,随着消费市场扩大、种业技术提升,村民办的苗种企业已有40多家。

苏式朋一边说一边打开育苗大棚的大门,这里场地虽拥挤,但“五脏俱全”,有藻类保种室、泥蚶繁育池,在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指导下,还安装了控温控湿和循环水等系统。

工人刚清理好一方水池,放入海水和底沙。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把几筐泥蚶幼苗均匀播撒在海水中,它们缓缓钻进底沙,在新家安居。它们将在这里生活40天左右,接着销往养殖企业——其销售市场辐射甬台温、福建和两广地区,越南、韩国和泰国等海外客户也会找上门来。

在苏式朋的育苗场,我们还看到文蛤、红蚶等滩涂贝类。研究所攻克了泥蚶繁育难题,相关经验可以通用,科研团队还为养殖户提供病害检测、养殖技术指导等免费服务。“我们还培育了全国首个滩涂贝类文蛤新品种‘科浙1号’,构建了10多个滩涂贝类的育种养殖技术体系,接下来计划建设缢蛏种质资源场。”资源场场长陈琛说。

科技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苏式朋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泥蚶苗一度贵如金,最高时每斤要6.5万元,“那时我们拿两麻袋的10块钱纸币,只能换一草帽的泥蚶苗。”如今有了人工育苗,又不断创新改良,今年每斤苗的价格降到160元。

对今后的发展,苏式朋充满期待:“我们希望资源场培育出更多泥蚶良种,带领我们把这块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2025年07月10日,《浙江日报》00008版:亲历)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