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与新变之间有“成长”也有“烦恼”
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中国电影生态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既是一场光影盛宴,也是一扇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窗口。无论是亚洲新人奖的持续挖掘与扶持,还是聚焦产业未来的大师班与论坛,抑或是前沿技术驱动的“未来影院”单元,今年的上影节再次映照出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三重关键词:成长、新变与挑战。
新力量:青年导演点燃影像可能
青年创作者始终是电影产业发展的蓄水池。今年,共有来自中国、日本、土耳其、斯里兰卡、伊朗、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12部影片入围上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类型题材各异,风格语言多元,展现出亚洲影像创作的活力与潜力。
其中,中国导演卞灼的处女作《翠湖》引人关注。影片围绕丧偶老人树文的情感与家庭冲突展开,以克制而细腻的叙事,展现了主人公如何在丧妻之后重新审视家庭与自我角色。
导演以“家族旁观者”的视角,将个人经验化为影像表达——由外公留下的日记产生灵感,在腿部骨折期间完成剧本创作,去年以项目形式入围创投单元,今年正式登上竞赛舞台。
卞灼在首映后坦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担任本届评审团主席的日本导演三宅唱表达了对青年导演的深切关怀:“一部影片的完成本就是奇迹。对于初次执导的创作者,我更希望以祝福的心态来观看他们的作品。”他特别指出,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共事,往往比资金本身更能决定一部影片的成败。
新问题:中国电影如何重拾信心
如果说“亚洲新人奖”折射了创作端的生机,围绕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论坛则更关切现实端的“成长的烦恼”。
从上半年看,中国电影经历了春节档的高峰与随后的波动:95亿元的春节档票房刷新历史,但清明、“五一”等档期接连失利,行业信心面临考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影节主论坛以“时代风华 梦启新程”为主题,邀请多位业界代表共话未来发展。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直言:“观众并非不再爱看电影,而是现有电影与其他娱乐形式相比,竞争力不足。”他建议拓宽电影的商业边界,强化IP运营与衍生品开发,“《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授权衍生品,有一个单品门类的销售额超过百亿,最终带动的整体营收有望突破千亿。”
大麦娱乐总裁李捷则从用户调研角度指出:“《哪吒》系列之后,观众对‘好电影’的标准又提高了15%。当前的问题不只是票房低迷,更是观众的期待未被满足。”他呼吁建立“新信心共同体”,并强调:“今天中国电影面临的是周期性挑战,但这也提供了一个静下心来的时间窗口。唯有在创作、制作、技术、宣发各环节整体创新,才能重新赢回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
导演文晏站在创作者角度补充说:“现在的年轻观众成长在多屏多媒介时代,对叙事和视听语言的要求远高于以往,传统叙事方式难以打动他们。”她认为,创作者必须与观众共同“感知时代脉搏”,在类型与主题表达上实现深度融合。
新科技:虚拟现实重构观影边界
新技术的突破,是电影产业下一阶段跃迁的关键。今年4月,国家电影局首次为虚拟现实电影颁发“龙标”,标志其正式纳入主流放映体系。本届上影节特别设立“未来影院”单元,集中展映16部中外VR佳作,三天展映中近250场次门票一售而空,观众热情可见一斑。
“未来影院”以“画中游”“屏中游”“景中游”为主题,集结了来自13个国家的最新作品。其中,中国导演吴贰的《蛇形挽歌》、AR皮影作品《武松打虎》,以及《龙门金刚》《帝国密码》等一批虚拟现实作品,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多维度的虚拟现实体验。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策展人车琳介绍,本次展映作品结合超高清画质与新型空间音效,部分影片还实现了自然手势交互,打破“第四面墙”,让观众真正“走进影片”。“虚拟现实技术将观众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内容世界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消费生态也在成形。”
从创作者的探索,到市场的再出发,从传统表达的迭代,到技术与观影方式的革新——本届上影节不仅带来一系列“电影事件”,更反映出中国电影正在面临的全新命题:在变化中寻求新稳定,在成长中直面新烦恼。
每一次挑战,都是重新定义电影的机会;每一个“新人”,都有可能点燃下一个“黄金时代”。正如一位上影节评委所言:“电影的未来,从来不只是技术、资金、票房,更是创作的勇气、观众的热情和产业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