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明聚焦

长绳系日守正求新

——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掠影

发布时间: 2025-05-09 12:30:53 来源: 绍兴日报 作者 记者 王敏霞 见习记者 茹晨鸿

4月28日,“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展。展览精心遴选1963年至2025年间韩天衡创作的179件(套)艺术珍品,系统呈现其在书画印文上的艺术轨迹。

本次展览作为第四十一届兰亭书法节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展出的作品涵盖韩天衡先生早期经典、成熟期代表作及近年新作,全面呈现其艺术历程与跨界成就,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艺术盛宴。

和美图。

空边款。  2025年刻

草篆五言联句。

“老学生”的作业展示

“韩天衡先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艺术理论、书画鉴藏等领域沉潜笃定,精研覃思,勤勉探索,成果丰厚。”这是韩天衡被授予2024年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时的颁奖词。

这一次,这位耄耋之年的杰出艺术家,带着1963年至2025年间的作品来到了绍兴。其中多件近5年新创作的书画印精品系首次公开,展览上,首次系统展出了韩先生实践“马蜂窝”艺术互通理论(指其倡导的书画印艺术互通理论)的文房雅玩作品。

顺着兰亭书法博物馆阶梯而上,展览的初印象也由此徐徐展开。只见一楼精品厅门口的墙上,韩天衡创作的多幅小品犹如一场高端宴席的引导员,将参观者缓缓带入主会场,这些小品尺寸虽小,但却显得甚为灵动、鲜活。

对面,“长绳系日”主题装置作品,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作品以手书草篆“长绳”二字为视觉核心,并用麻绳盘曲组成书法线条,盘结做出一甲骨文“系”字,在虚实之间形成篆刻般的空间张力,紧紧托住“太阳”。太阳上的上古传说“三足乌”经过艺术重构——采用韩天衡独创的“韩鸟”造型。

据悉,这个装置作品一如“长绳系日”这个主题词,由韩天衡构思设计。“长绳系日”典出晋代名家傅玄的《九曲歌》,这是韩天衡先生艺术人生的生动写照。他4岁启蒙,先后师从郑竹友、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等艺坛巨擘,八十年来始终秉持“区别于古人、他人与故我”的艺术圭臬,在篆刻、书法、绘画、艺术理论等领域坚持“推陈出新”,形成了自我独特风格和意蕴。他说:“作为八十五六岁的老人,尽管体弱多病,对艺术仍有执着追求,面对落日,我希望用长绳拴住太阳,抓紧时间努力,在不满意的艺术成绩前再前进一步。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努力。要成为纯粹的艺术人,必须心无旁骛,将所有精力乃至生命投入艺术。”

这次展览无论是“长绳系日”这个主题词,还是“学艺80年”的定位,均隐喻了韩天衡这位“老学生”,艺术生涯还在不断攀登求索的进程中。他觉得,书画这门艺术、这所学校,只有进入没有毕业,没有谁能说自己已经毕业了。“我从小从事这门艺术,小学生时是学生,壮年仍是学生,80岁后,我还在学习。”他说。

韩天衡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绍兴是一座享誉中外的艺术城市,特别是书画印方面更是名家辈出,所以在绍兴办展览,他有些胆怯。“在这样的城市办展览,我有些顾虑,上海人叫‘吓丝丝’。”在他的心里,这就像学生交作业,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办展的。

创新贯穿艺术生涯

韩天衡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名言:“传统万岁,创新万岁加一岁。”因为有了瑰丽丰厚的“万岁”,走出“一岁”才更灿烂也更艰辛。这既是他对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关系的思考,也是他自身实践的真实总结。

进入展厅,100多件书法、篆刻、绘画、竹刻等精华作品,陆续在观者眼前展开。记者在现场看到,韩天衡书法作品中的篆书带有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据了解,韩天衡的书法实践堪称当代碑学复兴的典型案例。他早年浸淫于《张迁碑》《石门颂》等汉隶经典,中年后转攻行草,将碑学的雄强骨力与帖学的灵动韵致巧妙嫁接。在展览中,观其多幅篆书作品,运笔如刀凿斧劈,墨色枯润相生,结体在险绝中求平衡,章法如乱石铺街却气脉贯通。这种“以碑入草”的创作路径,打破了帖学末流的甜媚之风,重塑了当代书法的美学品格。

有专家表示,这次展出的创作于1963年的印作,可以代表韩天衡在温州时期篆刻的基本面貌和创作理路,那个时候他投于方介堪先生门下,这成为他篆刻道路上的一次新的洗礼。这一年,印坛前辈方去疾赠予他一个“变”字。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了多枚鸟虫篆印,这些印章有一显著特征,就是以小篆为基本构型的陈规之外,恰如其分地引入了写实的鱼、鸟形态,甚至调动了更多的装饰性元素。这为印章原本古朴的气质中,注入了几缕唯美的灵动气质。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慰祖介绍,随着韩天衡在篆刻艺术造诣上逐渐深入、创新求变,鸟虫篆印成为他显著的特色。

在绘画领域,韩天衡的“新海派”水墨实验更具先锋意味。与许多篆刻家、书法家涉足绘画多以梅兰竹菊等为主题不同,韩天衡画松梅、芙蓉、荷花、水仙、葡萄、禽鸟、鱼藻,甚至还画山水。“他的画法,也并不是简单地借鉴篆刻的刀法、书法的笔法,而是更多地运用了勾勒、皴擦、斡旋、渲染、烘托的画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建融这样评价。他摒弃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语言,以篆刻家的“金石味”入画,用笔如运刀,勾勒出充满力量感的物象轮廓。

通过展览,参观者可以看到他从得方介堪“切玉”真传的早年力作,到解构篆法独创“草篆”的变法之作;从融会吴让之三面用刀之法的创新之作,到近年突破自我的探索之作。这些作品生动诠释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展现了破除窠臼、融会贯通的艺术追求,最终达到金石书画浑然一体的至高境界。

创作不脱离哲学思考

韩天衡在花卉题材中,对荷花情有独钟。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关荷花题材的不下10幅。这些荷花浓墨重彩,显得热烈且刚毅,在炎热的夏日绽放得艳丽夺目。如国画作品《红荷栖禽扇面》,巧妙地将传统文人意趣与自然生命力相结合,形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画面。

韩天衡在采访中表示:“我爱画荷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但他忽视其刚毅性格。荷花烈日下盛开,梅花迎寒开,各主宰冬夏。我画荷花便是要歌颂其刚毅。”为了表达这种创作中的哲学思考,细观韩天衡的荷花作品,可以看到荷叶以浓墨重彩挥洒,筋脉如篆籀般遒劲;花瓣则用淡墨枯笔皴擦,呈现出金属蚀刻般的肌理效果。这种“书画印”三位一体的创作模式,构建起跨媒介的艺术语法系统。

这种哲学思辨性,贯穿于韩天衡80年来的创作追求,也注入在“长绳系日”的主题思想中。韩天衡说:“到了这个年龄,我要认真回顾自己的作品,看到自己的不足,听取批评。对我而言,可以把这次展览当成加油站,非常重要。就像出门开车,哪一辆汽车没有反光镜呢?向前走的同时,回顾过去,这一点也不矛盾,反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步。”

早在七八年前,韩天衡就思考能否从哲学思辨和意象角度探索,而非传统印内印外求印。这种转变,对他近几年的创作影响很大。如现场展出的“愚公移山”印,“愚公移”三字置于山内,体现移山艰难。这种探索有意义,展现篆刻新可能。

从此次展出的最近十年的印作中可以看到,韩天衡在近年来热衷创作一些抒发心声之句,如“一日千里”“蒸蒸日上”“如意”等,受到了许多参观者的认可。一位参观者评价说:“这种鸟虫书印创作思路与心声表达的方式,开阔了当代受众的欣赏视野。”

策展人韩回之介绍,本次展览以“雄、变、韵”三字为核心理念,融汇了篆刻、绘画和书法中的哲学思辨与时代精神。他们希望通过多次展览,传承传统的审美与技法,展现传统文化的新活力,也希望给年轻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一种古老而新颖的艺术气息。

【链接】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他六岁启蒙,先后师从郑竹友、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等艺坛巨擘,80年来始终秉持“区别于古人、他人与故我”的艺术圭臬,在篆刻、书法、绘画、艺术理论等领域坚持“推陈出新”,形成了自我独特风格和意韵,为业内所赞佩,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榜首)等荣誉。

(2025年05月07日,《绍兴日报》05版:新周刊)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