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
浙江日报讯 (记者 朱平 通讯员 祝姚玲)不是在门诊和病房,就是在实验室工作的毛建华很少更新朋友圈。但今年“五一”假期前,这位医学专家破例将三个少年畅游西湖的合影分享到朋友圈,又特意转发给自己的科研团队成员,以及长期关注患儿病情的朋友。
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毛建华分享的不只是寻常游客照。照片中朝气蓬勃的三位少年,正是他带领团队运用CAR-T细胞疗法成功实现停药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被称为“不死癌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并攻击自身组织引起。目前全球发病率约0.1%,儿童期发病往往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面对这一医学挑战,浙大儿院毛建华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探索,继去年全国首例CAR-T细胞疗法后,最近又通过CAR-NK细胞疗法,成功治愈了两名SLE患儿。目前,这两位患儿的病情已显著改善,并顺利停用了长期使用的多种免疫抑制剂。
在浙大儿院肾脏内科病房,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并不少见。“每天在住院的孩子里,大约5~6个都是这个病。”团队成员、肾脏内科副主任医师何雪告诉记者。这些患儿中,很大一部分是12~15岁的青春期少年,他们不仅要忍受全身成片的红斑,还要面对严苛的饮食禁忌。一位12岁男孩的遭遇让何雪印象深刻:因为面部蝴蝶斑反复发作,他整整三年没在公共场合摘下过口罩。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凶险远不止皮肤损伤。“这是系统性的血管炎症,会累及全身各个脏器。”毛建华解释道。从肾脏衰竭到心脏积液,从脑部病变到血液异常,患者往往面临多系统损伤。
传统治疗方案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这些药物如同“双刃剑”,在抑制免疫的同时,也导致感染风险升高、生长发育异常,甚至增加肿瘤发生率。更棘手的是,当激素药物效果减弱后,皮疹、发热、浮肿等症状又会卷土重来。
常年从事细胞领域研究的毛建华将目光投向了细胞疗法,希望以此精准打击导致免疫系统紊乱的破坏分子。
团队研究发现,全名B淋巴细胞的B细胞参与了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它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功能在于识别记忆病原体并产生抗体,保护身体免受外来侵害。
但在尝试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后,团队发现效果有限。2024年团队又开始尝试针对儿童SLE的CAR-T临床试验。这一疗法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精准攻击病变的B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此前德国研究人员曾使用该方法成功治疗数例严重SLE女性患者。
CAR-T治疗是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为其安装精准识别B细胞的“导航系统”,再将其扩增后回输体内。改造后的T细胞不仅能高效清除异常B细胞,还能形成免疫重置,显著降低复发概率。
目前团队已完成24例CAR-T治疗,所有患儿均实现症状改善和彻底停药。但治疗过程中的单采环节(从患者血液中分离T细胞)对儿童来说仍是个挑战。“3~5小时的深静脉采血,成年人尚且难熬,何况孩子。”何雪医生坦言,有些懂事的小患者采集时强忍不适,回到病房才偷偷抹眼泪。
正是这样的临床观察,同时考虑到儿童对治疗安全性有更高的敏感度,团队将目光投向更安全的CAR-NK疗法。
“根据之前的研究显示,相比T细胞,NK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弱,因此在对疗效要求极高的抗肿瘤领域,CAR-NK得到的关注并不多。”毛建华表示,但对于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就不一样了。
与需要“个性化定制”的CAR-T不同,CAR-NK利用了人体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免疫杀伤能力”,可采用“通用型”设计,能提前标准化制备。更关键的是,NK细胞引发细胞因子风暴等副作用的风险更低,其组织渗透性也更适合儿童免疫特点。
目前毛建华团队已同步启动“自体CAR-T”“异体通用型CAR-T”“CAR-NK”三大临床研究项目。“无论是CAR-T还是CAR-NK,我们都在编织一张捕捉致病因子的‘蜘蛛网’。”毛建华说。
对于数十万挣扎在病痛中的患者而言,这些创新研究如同黑暗中的曙光。正如一位康复少年写下的:“绝望的尽头一定有光”,这束医学之光,正在照亮更多生命的希望之路。
(2025年05月09日,《浙江日报》00008版: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