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 | 缪新华:以全链布局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原标题:《共富头雁丨“新农人”缪新华:以全链布局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新农人”缪新华。图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以“莓”为媒,重燃土地新希望
缪新华是农学专业出身,自小就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愫,一直梦想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农社。
2019年,他辞去原来的工作,回到乡村投身农业。2022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缪新华租赁了130亩土地,引进大棚、种植器械等,创办家庭农场“井田农社”,开始尝试草莓和小番茄的产业化种植。
创业初期,种苗死亡率高、产品滞销、人员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但他坚信“土地不会辜负创新者”,查资料、看视频、向周边农场的技术人员讨教……就这样边学边做,最终实现以“莓”为媒,用科技重塑农业的目标。
缪新华种植的草莓。图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番”转乾坤,科技破局从0到1
缪新华看来,现代农业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年代了,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农业需要的不仅是汗水,更需要知识的灌溉和技术的支撑。
在过去将近6年的时间里,除了种植和销售果品之外,缪新华花了大量的时间开展选种、育苗以及种植技术的更新和推广,形成了一套“育繁推”一体化的服务流程。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钻研栽培技术,通过微生物肥料专利技术,将种苗成活率提升至98%;引入数字化设备,实现水肥光照精准调控,亩均用工减少4~5人。
缪新华和农技专家在大棚内检查草莓长势。图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技术创新,带富一方水土
缪新华的实践成果惠及四方。他通过优化27项技术指标,使草莓糖度突破15%,番茄亩收益达8万元;在“田间学校”培养出37位农民技术员,技术辐射带动贵州、新疆等地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三级体系,井田农社年供应优质种苗500万株,覆盖2000亩种植面积。井田农社实现了从种子种苗、上游农资、栽培技术到果品销售的产业链布局。
2024年,他将公司搬到了位于萧山区浦阳镇的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借力传化集团的平台及供应链,拓宽销售渠道,让果品当天可以直达杭州大街小巷,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缪新华种植的小番茄。图源: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萧山区农业农村局
站在新起点,缪新华瞄准更高目标:联合传化集团与科研机构构建番茄、草莓种苗及技术数据库,推动“谢径安”品牌进驻盒马鲜生。他誓言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输出中心,以标准化、数字化实现跨区域产业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