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以水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华民族围绕饮水、观水、用水、治水、护水、兴水等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中华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水文化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中华水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特质
一般而言,中华水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涵盖物质、制度与精神三重维度。它既体现为对自然形态水体的物质利用与工程实践,也体现为与水相关的经验总结和行为规范,以及从中提炼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审美范式。
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物质水文化。物质水文化以水体、水工程、水景观、水环境为载体,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分别以“根脉”“动脉”“纽带”为内核,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自强不息与多元融合,诠释了人水共生的文明理念。无论是中国古代修建的郑国渠、都江堰、通济渠,还是新中国建设的人民胜利渠、小浪底水利枢纽、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与文化传承。而杭州西湖的水波潋滟与苏白二堤,钱塘江的惊涛拍岸与围垦奇迹,则是人们有效改造水环境,或“诗意栖居”或“勇立潮头”的区域水文化现象。
规范与治理创新的制度水文化。制度水文化以治水、用水、管水的规范体系为核心,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等载体,构建起从资源分配到灾害应对的完整框架,用以协调人与水的关系。它介于物质水文化与精神水文化之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浙江的河(湖)长制、“五水共治”、幸福河湖工程,就是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哲学与伦理升华的精神水文化。精神水文化是指以水为喻,将水的广博、流动、柔韧等自然属性升华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象征,借以表达人的价值追求、道德理想与审美境界。从《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从《千里江山图》的开阔意境到《富春山居图》的绝尘气质,水与山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独特的表现对象。在形而上的层面,道家以“上善若水”阐释柔中带刚的处世智慧,儒家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阐释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中华水文化的育人元素与时代价值
中华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与时代价值。通过提炼水文化在道德涵养、思想启迪、实践锤炼和文化浸润上的育人功能,能够为新时代育人提供独特的历史经验、价值引领和精神养分。
以水育德,激发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从古至今,治水实践始终与家国命运相连,治水英雄与水利工程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红旗渠建设者“自带干粮,凿渠引水”,钱塘江围垦“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粮”,都是公而忘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案例。从这些具体故事切入,可充分提炼其中蕴含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教育引导莘莘学子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助力其成为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以水启智,培养创新意识与系统思维。水的流动性蕴含着创新求变的思想。浙江人常自称为“弄潮儿”,正是以钱塘潮之奔涌象征人们的改革创新与锐意进取。研究总结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智慧,还有助于培养系统思维。比如,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连接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农业、商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体现了“南北调配、系统治理”的整体观。这种智慧在当代“数字孪生流域”“智慧水利”等科技创新中得以传承,也为构建育人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模式。
以水砺行,锤炼坚韧意志与合作精神。滴水穿石的“非一日之功”,“不舍昼夜”的川流不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久久为功,为人们直观呈现了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伟力。这种坚韧精神在治水实践中代代传承,从修复老塘、围筑新塘到发扬“砸锅卖铁修海塘”精神建设海塘安澜千亿工程,浙江人民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筑牢了防台御潮的安全屏障。课堂上讲授治水护水的生动实践,其实传递的是以韧劲克难关、以同心聚合力的实干精神,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坚守初心与团结合作。
以水润心,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自信。古人观水悟道,《论语》以水为喻论仁德,朱熹以“水遇圆处圆,遇方处方”喻治学需融会贯通,可谓做人做学问的水哲学诠释。综览之江大地,有西湖孕育的温婉,有衢江带来的通达,有兰亭曲水映照的典雅,有东海浪涛铸就的勇猛,这些不同风格的水韵之美深刻影响了浙江人的价值观塑造。而新时代青年,更需要在传承水文化中涵养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的浙江探索
近年来,浙江将中华水文化融入育人体系,以“水”为纽带,贯通大中小学育人链条,探索构建“机制引领、课程浸润、实践深化、文化滋养”全方位育人模式,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注入源头活水。
统筹构建水文化教育体系。《浙江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提出,“率先建立丰富完善的水文化教育传承体系”。省水利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制定《“十四五”浙江省水情教育规划》,系统推进新时代水情教育工作。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打造水文化研究院、水文化课程、水文化杂志、水文化展示馆“四位一体”水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体系。
分层建设水文化思政课程。牢牢把握课堂主阵地,通过分层设计课程,打造大中小学贯通的水文化课堂,在学段衔接中更好育新人。宁波鄞州东钱湖镇中心小学基于东钱湖独特资源,建设“山水钱湖”校本课程。湖州市教育局联合高校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政示范课,在学生心中播下生态文明理念的种子。
拓展创新水文化实践育人。浙江发布“十佳水文化研学精品线路”,着力打造“行走的水文化课堂”,通过沉浸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远大抱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建成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水分子”思政社会实践》,并组织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水文化思政实践课,构建“大手拉小手”协同育人机制。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利用地处舟山群岛的区位优势,开设“甲板上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开展近海实习,坚定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心。
营造水文化校园育人环境。将水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校园环境,在润物细无声中推进水文化育人。中国水利博物馆联合学校推出“云游水博”虚拟展厅,台州椒江第二中学开发“数字治水”模拟互动场景,数字赋能建设更加亲水的育人环境。
擦亮水文化育人浙江品牌。通过整合地域资源、创新表达形式,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水文化育人品牌。近年来,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发挥办学特色优势,聚焦中华水文化传承、国家水情教育、浙江水文化展示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持续构建“以水育人、以文化人”特色育人体系,用珍贵水遗产、感人水故事、红色水基因、先进水文化,凝聚青年、引领青年、涵养青年,走出了一条以中华水文化涵育时代新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作者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2025年05月19日,《浙江日报》00006版:理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