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衢州

变的是招牌字号,不变的是情怀

发布时间: 2025-04-29 18:00:10 来源: 《衢州日报》(2025年04月28日02版:要闻) 作者 朱建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衢州市区斗潭片区和江滨路尚未开发,从下街行至新河沿路口,电厂宿舍挡住了去路,唯一的出路是先向东转弯再折向北,进入北门街北段,而后出城。北门街不仅是向北出城的唯一通道,更是连接杜泽、上方等地的交通要道。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北门街的拓宽延伸至信安路口,商业氛围愈发浓厚。药店、自行车修理店、录像带出租店、干洗店、游戏室、理发店、弹棉花店、蛋糕店以及五金日杂货等各类店铺纷纷涌现。理发店玻璃窗上贴满港台明星的大头照,黄色的“面的”出租车也开始穿梭街头,为这条古老的街道注入新活力。

油画《北门街印象》描绘的是北门街与新河沿的十字路口(现电力大厦东南角),画面中一幢两层木楼店铺别具一格。黑瓦屋顶在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宛如拿破仑的帽子,极具辨识度。木楼的一楼常年开着几家饮食店,吸引众多食客。店门口,三孔煤炉火苗旺盛,大铁锅和毛竹蒸笼置于其上,热气腾腾。老板娘在热气中忙碌,炸油条、煮茶叶蛋、蒸包子、烧开水,一切有条不紊。

这家店的招牌字号虽换过多次,但始终不变的是那份小吃情怀。从“莲花小吃部”到“便民小吃”,再到“酒菜面饭”“兰州拉面”“温州烧烤”,无论怎么变,这里始终是人们品尝小吃的理想之地。顾客来自各个阶层,有学生、农民、商贩。门口停放的独轮车、平车、黄包车、自行车,见证了这份繁华与忙碌。

北门街口是我在衢州师范学校任教时每次进出的必经之地。在衢师宿舍(讲舍街8号)居住了30多年,我亲眼见证了它的兴衰变迁,也目睹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段历史也逐渐被新的景象所取代。用画笔用心记录这段历史,以油画虚实相间的形式语言,如诗如梦地展现北门街口曾经的辉煌,想必能唤起读者对老城的怀念,在感受新城发展时更触动心灵,进而激发大家爱家园、爱衢州的情怀。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