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市县动态 > 丽水

党报圆桌会 | 办好民生实事 构筑“幸福丽水”

发布时间: 2025-03-27 15:12:55 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 孔德淇 王秋蕊 余庆

编者按: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日前,2025年丽水市十项民生实事出炉,涵盖教育助学、医疗卫生、养老帮困、就业创业、城乡宜居环境、交通出行、文体旅游、便民服务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千万丽水人“稳稳的幸福”。

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新的更高的起点。一件件实事、一个个数字、一幅幅具体场景,无不聚焦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丽水市委、市政府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和信心。

办好民生实事 构筑“幸福丽水”.jpg

以“绣花功夫”织就“稳稳的幸福”

孔德淇

2025年丽水的民生实事清单,延续着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提炼问题的治理逻辑,以绣花功夫打磨细节,成为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关键。在共同富裕探索中,这些“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实践,尽显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民生实事的核心在于“共享”二字。2024年丽水便提出“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100家”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举措并非简单“打开大门”,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破解资源错配难题,让公共资源真正“活”起来。例如,学校体育场地分时段开放、企事业单位场地预约管理,既保障了原有功能,又让市民就近享受运动空间。2025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深化,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优化预约流程,让“15分钟健身圈”从规划照进现实。这种“共享思维”的背后,是对公共资源“闲置即浪费”的科学认知,更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践行,让市民平等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

厕所虽小,却是城市文明“试金石”。丽水将“厕所革命”作为人居环境提升的突破口,2024年完成459间中小学校厕所改造,2025年进一步推进城区公厕热水加装、无障碍设施完善等项目。这些看似琐碎的改造,实则是城市治理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关怀的转型。以莲都区为例,老旧公厕加装热水后,环卫工人、户外工作者冬季洗手不再“透心凉”;景区厕所增设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赋予特殊群体“尊严感”。厕所“微改造”以人性化设计重构公共空间人本价值,实现从“将就”到“讲究”的转变。

城市地下管网被称作“城市的良心”,丽水正以“畅通工程”重塑这一隐形脉络。2025年,丽水启动城市内河整治提升二期工程,同步推进老旧小区天然气管道铺设、农村公路改造等项目。这种地下与地上并重、硬件与软件协同的治理,彰显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把握。通过这些工程的稳步实施,城市的“血脉”得以畅流无阻,发展动能得到有效激发。

从“民生清单”到“幸福账单”,丽水的实践表明,民生实事的价值不在于项目数量或投资规模,而在于能否精准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体育场地变身市民“第二客厅”、厕所改造温暖寒冬里的双手、管网升级让城市“呼吸”更顺畅,这些细微之变,恰恰构成了“幸福丽水”的坚实底座。

关爱“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王秋蕊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连着民心。丽水2025年十方面民生实事提出要实施“中小学生正脊行动”和“家庭医生‘增值服务’”,承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脊柱健康筛查两年全覆盖”,“为70岁及以上‘两慢病’人群提供‘三免’服务”,一系列暖心务实的举措,将为丽水“一老一小”带来实惠与幸福,亦是丽水关爱“一老一小”事业的生动写照。

2022年10月,在全省率先印发“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该项工作;积极探索山区老年助餐模式,建设700多个老年助餐服务点;出台地方标准《儿童之家建设与运行规范》,为全市300余家儿童之家提供统一操作指南……近年来,丽水坚持把“一老一小”事业作为一项暖心民生工程,努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打造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民生服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攀升的起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绘就“朝夕美好”幸福画卷。

呵护“一小”,让“朝阳”更蓬勃。托育服务至关重要,也是年轻家长的热切期盼。应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年轻父母育儿负担。比如,将建设托育设施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更新范围,鼓励优质托育品牌机构进社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单位设立托育室等。同时,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政府部门要发挥好统领作用,让家庭、学校、社会和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力,构建闭环式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和防治体系,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守护“一老”,让“夕阳”更温馨。一方面,积极推进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公共空间和居家环境,聚焦老年人安全、健康等功能性需求,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等,为老年人打造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圈。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丽水关爱“一老”服务场景亮点纷呈,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升级,各类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应通过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深度整合利用,不断完善包括助餐、助医、助行、助洁、助急、精神抚慰等在内的全方位、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

“老幼共融”,让“朝夕”更美好。前不久,缙云县某幼儿园与福利院合作,老人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做手工、探访城市,代际互动、其乐融融。养老和托育都离不开照护服务,不妨积极探索更多“老幼共托”模式,通过资源整合、科学设计,将两者服务有机融合,一站式解决居家养老、幼儿托育问题,促进代际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融与文化传承。

关爱“一老一小”,扎牢织密民生保障网,把实事好事办到百姓心坎上,才能真正实现幼有善育、老有颐养,让这座城市“朝夕”更加美好。

让“畅行丽水”成为这座城的幸福代码

余庆

春风正绿瓯江畔,民生实事全力干。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3条,新增电动自行车公共充电口2万个……2025年的丽水,一项项民生实事正如春天的种子,播撒在充满活力的处州大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一个城市竞争软实力的体现。将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与生态发展的主动脉紧密相连,丽水逐年细致的“出行革命”,诠释着“民生幸福”的深层内涵。

优化公交路线,精准把脉城市公共服务。公交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其路线的合理性与覆盖面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出行效率。今年,丽水将以“公交优先”为支点,推动城市出行格局的优化升级。从工业区到住宅带,从高铁站到古堰画乡景区,一条条公交线路的重新规划,打破了“绕行多、耗时长”的旧有困境。智慧公交系统的引入更显服务为民的宗旨,实时到站预报、扫码支付、预约班次等功能,让市民告别“望眼欲穿等车来”的焦虑。公交出行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润物细无声,久久暖人心。

完善充电设施,有力保障低碳绿色出行。随着电动自行车的普及,充电难、充电不安全等问题逐渐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市民关切在哪,城市的投入就在哪。全市将建设一批安全、便捷、高效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遍布小区、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不仅解决市民充电难的燃眉之急,一些点位还将探索通过智能管理操作,实现充电过程的实时监控与安全保障。此举不仅促进了电动自行车的规范使用,减少因私自拉线充电而引发的安全隐患,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民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提升交通品质,全面营造“畅行”幸福感。丽水将“品质基因”注入每个出行细节,道路拓宽、交通信号灯升级、交通标识标线完善等举措的实施,让城市交通更加顺畅、安全。同时,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另外,“慢行系统”的全面升级——瓯江畔的彩色骑行道与古街巷的青石板路交相辉映,让出行不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更增加了可细品、可享受的城市体验。在提升出行体验感的同时,丽水人将在出行中慢慢品味着幸福感。

交通环境的逐年改善,不仅让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更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更加美丽、宜居的发展理念,转化为“一个站点、一盏路灯、一块地砖”的细致实践。一种被尊重、被呵护的幸福体验,犹如瓯江之水润泽着城市发展的根系,生长出城市治理智慧与民生温度的并蒂莲花。

(2025年03月25日,《丽水日报》第A03版:丽水声音)

标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