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新增1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大市薪火相传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计942人。绍兴市有12位传承人成功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至此,绍兴市前后共有33人(去世9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那么,今年新增的名单有何特点?绍兴为何一下子新增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请随着记者去一探究竟。
新增传承人年轻态
绍兴是有着2500余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绍兴市目前有2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多个门类,每一项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绍兴新增的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2岁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5位是70后,51岁的田敏,更是全国入选名单中最年轻的面孔之一。
记者了解到,以往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会优先认定年龄偏大的传承人。但这一次的评选,标准有所调整。除去需要申报人具备25年技艺积淀,进行多轮评审答辩之外,还展现了年轻化的传承梯队。
一直以来,人走艺绝是保护传承的最大危机。2025年前,绍兴的26项国遗项目中,有9个项目长期没有国家级传承人,另有调吊、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项目,因为传承人过世出现了间断性的空缺。
这次绍兴的新增名单中,调吊、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绍兴宣卷三个项目因传承人过世而出现的“断层”现象结束。其中,金光侠继承了父亲金寿昌成为调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无疑是非遗传承的最佳典范之一;潘兴祥、胡志明双双成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弥补了王阿牛大师过世后的空缺;陈华春也让绍兴宣卷在2018年何云根过世后,又迎来了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绍兴有4个国遗项目有了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部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分别为越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凤花、绍兴目连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田敏、石桥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月来、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鹏飞。
另外4位传承人分别是嵊州吹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喜明、新昌调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莺、绍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洁净、嵊州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吕成。
据介绍,这次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历时两年半,除了要准备一系列申报材料之外,还需要在线上进行多轮答辩,整个过程非常严谨。对于能够成为绍兴地区首位越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凤花既欣喜又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群众对你的要求会更高,让我在越剧传承的路上唯有更努力。”
“从填补断层到动态管理,从师徒传承到非遗进校园,让文化基因在活态传承中持续焕新。这一点对于非遗传承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绍兴市文化馆非遗传承部相关负责人说。此次新增的1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让绍兴的国遗项目整体形成一个适当的年龄梯队,可以保证不至于因为某个年龄段的缺失,造成非遗传承活动难以开展。
多管齐下搭建梯队
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新增942人,总数达3998人。浙江累计有75人榜上有名,位列各省(区、市)第一,累计总数也居全国第一。记者了解到,从全国范围来看,如绍兴般新增12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数量的地市,并不多见。
绍兴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许金辉表示,长期以来,浙江省自上而下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全力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此次评审结果,是绍兴多年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传承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成果。
绍兴拥有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这个保护体系由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方面构成。绍兴一直积极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不断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机制,加大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如2023年新增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个,评审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0名;2024年,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发布,又有40个非遗项目进入市级大名单,这也意味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又将大力扩充。
绍兴具备数量多、质量高的传承人队伍。截至目前,绍兴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6项,代表性传承人33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7项,代表性传承人13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项,代表性传承人445人。正因为有庞大的基数打底,此次推荐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绍兴推荐18位传承人参与评选,最终上榜12人。
绍兴长期致力于非遗的多方融合、活态传承。此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不仅关注个人技艺,更强调其在非遗活态传承中的实际作用。近两年来,绍兴新增省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1个、省级非遗工坊23家、省级非遗体验点6家,增加绍兴市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24家、绍兴市级非遗工坊47家、市级非遗旅游景区14家。绍兴市非遗保护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实现连续七年稳居全省前三。
此外,此次评定覆盖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类别广泛,并针对部分项目传承人空缺或老龄化的进行重点补充。这对于绍兴有些项目长期缺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由于传承人过世导致的断层,是一个利好。此次绍兴增加的12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有一半以上都在这个重点补充范围内。
更加重视人的作用
非遗的核心价值和技艺完全依靠人传承。归根到底,政策、法规、场馆建设也是为人才梯队建设服务的。
2025年1月1日,《绍兴市越剧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实施,用立法赋能“第二国剧”的保护传承。其中对越剧人才培养有了非常明确的条款规定。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在越剧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越剧艺术的中生代演员,我认为传承的一大重心是要让年轻演员走到舞台中去,发挥年轻人的力量。”吴凤花认为,“我们这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内体现出传承的功能、创新的能力和传播的力量等。”
非遗传承,多以父带子、以师带徒。以绍兴石桥营造技艺为例,传承人张月来在坚守传承实践的同时,积极配合绍兴市古桥学会开展工作,悉心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收徒传艺10余人。他还搜集保存石桥相关文献资料和制作工具,参加课题理论研究和交流活动,推动石桥营造技艺进校园展示教学,全面促进绍兴石桥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服务。
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设、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更是吸纳传承“新血液”的一大途径。2025年,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馆)将正式开启项目建设,新场馆将从历史的、生活的、艺术的三大维度进行展陈设计,通过凸显绍兴的历史底蕴、水乡生活、戏曲民俗等文化特质,以“最有绍兴味道”的非遗馆建构起绍兴“有骨的江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做好陈列布展工作,还面向社会开展藏(展)品征集,鼓励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进行藏(展)品捐赠;鼓励项目保护地文旅部门、保护单位、非遗传承人群、非遗工作者、非遗相关保护载体和非遗爱好者踊跃捐赠,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热情参与,首次征集时间至4月25日。
此外,绍兴还将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创造更多、更广的展示展销平台,让绍兴的非遗更青春,也让非遗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充满活力和希望。
(2025年03月26日,《绍兴日报》05版: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