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鸣 相守相望
——记第三届“良渚论坛”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承载着民族的根和魂,维系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共同价值。
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办。本次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吸引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良渚,交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三天时间里,嘉宾回溯历史,探寻远古文明的深邃与辉煌;立足当下,探索遗产活化的创新路径;展望未来,共绘人类发展的美好蓝图。
一个个最新成果的分享,一次次思想火花的迸发,凝聚成清晰而坚定的共识:以携手之力守护文化遗产,以开放之心促进文明互鉴,让不同文明在相知相融中奏响和谐共鸣、相守相望的时代交响。
相遇相知,相叹彼此璀璨文明
这是一次面向历史纵深的对话。
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积淀下灿如繁星、光耀于世的文化遗产。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相聚良渚,分享最新的考古发现,用可靠实证,引领今人领略来自远古文明的璀璨之光。
良渚,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剑桥大学考古学系副教授、剑桥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莉莉安娜·雅妮克对这里陌生又熟悉。此前她从未来过良渚,但她的学生正在此工作。就在论坛开幕前一天,师生小聚,期待着良渚考古的新发现——这也是许多此次到访良渚嘉宾的共同期待。
如他们所愿,在“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玉琮王”出土地的反山王陵附近发现了大型四面合围的院落结构,足有2.5万平方米。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王族陵园之一,或把帝王陵寝制度前推数千年。
通过中外学者的分享,我们看到了越来越丰富的文明故事——二里头、三星堆等中国遗址考古研究,不断更新外国友人对中华文明的多层次认知;“众神之城”特奥蒂瓦坎古城、马耳他史前巨石神庙等考古新知,也带领中国朋友一睹不同特色的文化遗产风华。
这也是一场视野宏阔、由此及彼的凝视。
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助理、考古学家艾哈迈德·雷赫马说,良渚文化遗址核心分布区与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同处北纬30度,两地在相近的历史节点迎来文明的高光,“中国和埃及作为拥有伟大古代文明的国家,都有大江大河存在。”从水遗产地出发解读“何为良渚”,能为他更好理解“何为埃及”提供思路。
宏大的良渚古城遗址,让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文化遗产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尼古拉·马西尼不由联想起万里外的古罗马建筑瑰宝万神殿:“两者在艺术表达与工程智慧的精神层面上有着共通之处。”
……
“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促进文化认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尽管不同区域的人群所处的文化环境不一样,但是通过考古发掘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相互了解和认同,“只有彼此做到文化认同,共同合作的路才能走得更宽广。”
心灵相通,共情古老文明记忆
第三届“良渚论坛”开幕式上,穿着传统印第安服饰的玛丽亚·瓜达卢佩·埃斯皮诺萨·罗德里格斯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墨西哥奇琴伊察遗址管理局局长,她自豪地表示:“这些图案源自玛雅文化传统元素,希望让更多人看见我家乡的文化。”
不止玛丽亚,新西兰的凯·米歇尔身着本国艺术家设计的毛利文化图腾服饰,佩戴着象征团结、爱与家庭的饰物;突尼斯艺术家齐德·佐拉里则穿上专为此次活动制作的上衣,融合了突尼斯乡村传统面料与亚洲风格纽扣……网友纷纷点赞:“他们穿着的是世界文化。”
如今,“良渚论坛”已成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性平台,每年参会的各国嘉宾都将其作为展示各自丰富多彩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这指向了一个与会嘉宾都非常关心的议题——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只在于考古与技术,更关键的是要向公众普及和教育,让保护与传承的概念根植心中。”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所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表示。
这其中,作为文明宝库、历史见证和文化殿堂的博物馆承担着重要作用。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博机构负责人和专家积极展开对话、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探讨如何让沉睡的文物“说话”、让古老的技艺“复活”,让博物馆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全球共同的探索方向。论坛期间,不少嘉宾走进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博物院,近距离感受良渚文明的魅力。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项目,让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馆长代表贝思文震撼不已:“穿越五千多年,走进科技虚拟的良渚古城,一切都栩栩如生。”
作为全球首个以良渚古城为蓝本的VR大空间项目,它采用高精度空间定位、动作捕捉及实时渲染技术,能让观众化身“时间旅人”沉浸式体验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国。贝思文感慨:“这种现代技术与古老文明的融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如何实现文化旅游和文物保护的平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顾问卡罗琳娜·卡斯特利诺斯建议,要突破传统大众旅游模式,转向培育具有韧性的旅游目的地,包括鼓励淡季出行、促进深度文化体验,并确保旅游收益留存于当地等。
文物之邦,惺惺相惜;人类文明,情感共通。希腊舞蹈家阿耳特弥斯·伊格纳蒂乌在聆听琵琶与交响乐团合奏《春江花月夜》时感动落泪,正是不同文明“心灵相通”的一个生动注脚。
互学互鉴,携手人类文明新旅程
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第三届“良渚论坛”期间,众多嘉宾走进良渚博物院,静静凝视着展柜内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匠心雕琢的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器物,它不仅承载着良渚先民的宇宙观与精神信仰,更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突破地域界限,向周边文明圈层扩散。上海广富林文化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河南殷墟妇好墓……都有玉琮出土,都各具特色。
良渚文化揭示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质。连续三载的“良渚论坛”之约,同样延续着这份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核。
会场内外,与会嘉宾围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考古成果转化利用等关键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在国际视野、中国气派与浙江韵味的交融碰撞中,凝聚思想之光,架起友谊之桥。
文化在深度交流中互学互鉴,智慧在碰撞共鸣中薪火相传。
坦桑尼亚巴加莫约艺术学院院长赫伯特·弗朗西斯·马科耶在体验良渚考古VR项目时,特别注意到良渚文明在一场史前大洪水后逐渐消亡的细节:“它提醒我们从哪里来、现在正发生着什么以及该做什么,这个设计为古老文明注入了现实教育意义。”
“我们正在举办以‘孔子’为主题的展览,这是我们与中国深厚友谊与未来合作的生动缩影。”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馆长、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副理事长博亚娜·博里奇·布雷斯科维奇表示,“来自世界各地的联盟成员齐聚于此,使命正是成为文化的传递者,让文明薪火相传。”
情感在真诚交往中日益深厚,友谊在携手同行中愈发牢固。
尼日利亚艺术家协会全国主席穆罕默德·苏莱曼说:“我们期待借此平台,通过紧密合作实现共同成长。我也相信,与会嘉宾将通过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创作形式作出贡献。”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路易斯·罗赫里奥·里韦罗·宗表示:“经验的交流可以丰富人类的认知,了解他人的行为让我们在差异中更好地认清自我,在共性中凝聚更多力量,将差异转化为和谐共处的动力,‘良渚论坛’帮助我们更好地接近和实现这个目标。”
自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以来,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持续搭建起多元文明平等对话、深度互动的桥梁纽带: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等多项国际务实合作成果落地,传播力、影响力更广的良渚文化全媒体海外传播矩阵正逐渐形成……
在“良渚论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相聚良渚,守望世界,共创未来。我们相信,这份跨越山海的携手共进,必将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拥抱世界,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书写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